□特约记者詹继成
春雨贵如油。一场春雨过后,在定南县岭北镇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的废弃稀土矿山土壤改良现场,当地党员志愿者和园区工人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春耕”。
“别小看这么一小截,几个月后它就能扎根土里,成为这里的‘主人’。”记者看到,工人一边将芦苇秆似的植物茎截成若干部分,另一边工人则将其斜插入平整好的土壤里。这就是矿山“春耕”。
定南县曾是赣南稀土矿产资源采掘的重要地区。随着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废弃稀土矿山给当地留下了不小的生态“疮疤”,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成为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在废弃稀土矿山上进行植被复绿复垦,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定南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陈梦华告诉记者,废弃稀土矿山区域土壤裸露、坑洼遍地、水土流失,更严重的是土壤呈酸性,植被很难存活。
要在寸草不生的“白色沙漠”上复绿,增加土壤有机质成为关键。近年来,定南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了定南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通过在废弃稀土矿山上施用沼液肥种植皇竹草,为废弃稀土矿山修复治理找到了一剂“良药”。
“皇竹草耐旱,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改良前土壤呈酸性,施用沼液肥种植皇竹草一年后,土壤能达到中性,这时就可以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了,起到了防止水土流失和改良土壤的作用。”定南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生产技术人员袁莉强说,园区通过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生产出有机肥料,用于废弃稀土矿山的土壤改良。
种皇竹草不但让矿山披了“绿装”,也鼓了“钱袋子”。目前,示范园在1500亩的废弃稀土矿山上种植了皇竹草,去年通过将皇竹草加工成畜牧饲料进行销售,为园区增加了近200万元的经济收入。尝到种草甜头,今年园区计划在废弃稀土矿山上扩种500亩皇竹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定南结合当地山水林田湖草的实际情况,按照“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宜水则水”原则,通过种植果蔬、竹柳、皇竹草等方式,积极探索废弃矿山水土流失治理、创建“绿色银行”新模式。该县利用废弃矿山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改革经验成功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