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成(1092年-1159年),字子韶,祖籍河南开封,迁居海宁盐官。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他师从理学家杨时,深喜程颢“心即理”之论,后有自创,是两宋“心学”一派的重要过渡人物。他为陆九渊“心学”体系的形成,作了理论铺垫,下启明代王阳明倡导的知行合一。他是“横浦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手不释卷、读书练功的故事广为人知。
张九成天性颖悟,自六岁开始识字读书,八岁就会默诵六经,而且已能粗通这些经典的大概意思。到了十岁,他的文章就写得非常漂亮,在同辈人中特立独出。有一次,他的父亲张伸和一班士人朋友在家聚会,“积书座傍”,令众人当场出题考张九成,张九成无不对答如流,举座诸老惊为神童。十四岁时,张九成到郡庠求学,刻苦好学,即便严寒酷暑,也从不懈怠学业。住在隔壁的同学透过门窗的缝隙窥视,每每见他正襟危坐,凝神读书,好似与神明为伍,不敢惊扰,于是大家更加敬佩,往往以师礼相尊。
张九成年少时游学于京师开封,从理学家杨时为师学习。曾有权贵托人馈赠钱物,言:“肯从吾游,当荐之馆阁。”邀张九成与之为伍,张九成却用王良与嬖奚的典故拒绝了。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朝廷策试进士,张九成慷慨陈词,直言不讳,痛陈宋金形势,认为“去谗节欲,远佞防奸”为中兴之道。因此,张九成得到考官赏识,被选为廷试第一,被宋高宗亲选为状元,授镇东军签判。后来,张九成因百姓晒私盐一事,对长官张宗臣不体察民情,滥捕百姓不满。而地方官依据的是秦桧所制定的法令,由于此事触怒了长官,张九成便愤而辞职,回乡讲学去了。讲学之时,很多人都慕名而来,其中不乏当时以文名世之人,都拜张九成为师。
后来赵鼎为相,向朝廷力荐张九成。不久,朝廷召张九成任宗正少卿,权礼部侍郎,兼侍读,兼权刑部侍郎。其间,张九成恪尽职守,平反了一宗诬告案件,朝廷欲嘉奖他,张九成却推辞道:“我在刑部,出现了冤案,我本就有责任要断案详审,怎可邀功?”
张九成是一位正直的官员,他多次拒绝秦桧的拉拢,坚决主张同金人力战,其言辞激烈,抨击朝中弥漫的投降言论。由于张九成的学术地位十分崇高,影响巨大,遂成为秦桧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对象。赵鼎被罢相,正逢金人求和,秦桧几次劝诱张九成支持和议,都被张九成严词拒绝。于是,张九成被秦桧谪到邵州当太守。
张九成为父亲服丧完毕,秦桧因害怕他会议论自己,就让司谏詹大方以谤讪朝政为由,将张九成贬谪居南安军(今赣州大余)。张九成在南安待了十四年之久,但是他依旧自在达观,专心读书,潜心著述,而且聚徒讲学,各地士人闻讯,不远千里,登门求教者甚多。据说,他常常拿着书读到天亮,因为总是倚立在庭院内,他踩着的砖头,时间长了上面两个脚印都依稀可见。《宋史·张九成传》有记载,“在南安十四年,每执书就明,倚立庭砖,岁久双趺隐然。”
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死后,张九成被起用为温州知州。户部派官吏催缴军粮,百姓深受其苦,张九成便写文书痛陈弊端,但是户部坚持催缴。张九成因此辞官回家,数月后病逝,终年67岁。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朝廷特赠张九成为太师,封崇国公,谥文忠。
张九成出身贫寒,但却能勤奋苦读,在战乱和穷困中从未有一丝的松懈。他爱憎分明,不屈权贵,清廉正直,宁折不弯,直言敢谏,入世之路崎岖多艰,但品格高洁,一直是他人生的底色。(记者穆宇清 实习生李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