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清安
赣州老城区的赣江路东起东河大桥,西接中山路和大公路,古称“长街”,为赣州古城六街之一。
笔者生于东郊路后街,后搬至夜光山,到18岁上大学离开此地。夜光山是赣州老城区“三山五岭”之一的小山头,作为路名是由三条小巷构成的直通赣江路之老巷子。笔者从儿时至青年,有13年在赣江路边的夜光山度过,对赣江路非常熟悉。
从东河大桥往西数起,左侧(南侧)首家为赣州印刷厂。该厂临街有一排厂房,多为三层楼房,还有一个内院,里面有办公楼、车间、食堂、排版捡字车间,还有个车库。赣州印刷厂当年是个好单位,能进这厂工作是令人羡慕的,发小冬生就是这里的印刷油墨调和师傅。
接下来是市政工程公司的预制厂,该厂常常利用街面制作混凝土预制件。
赣江路南侧到荷包塘、慈姑岭巷口这段,往西走,有个巷口通荷包塘。从这巷口再往西走几家,另有一条巷子通荷包塘,巷子里有一家小工厂,先后数次易名,先为“油伞厂”,后为“小五金厂”“铝制品厂”,还叫过别的名字。
回到东河大桥,从赣江路街口右侧(北侧)数起,这边居民住宅全为贴墙而建,与城墙混成一体,皆是木质结构。再往西走,有几处开口阶梯,可登上城墙。而这些依城墙而建的民宅人家,后面均有后门直通城墙。到了夏季,城墙上尽是一片市井生活风貌,桌椅、竹床、晾衣竹架,排满城墙。这些人家就在城墙上就餐、喝茶、晒衣、纳凉,构成一幅典型的赣州民俗风景画。
再回到赣江路南侧,从小五金厂往西去,有家城内仅存的老铁匠铺子。每次走到此地,铺子里的炉火旺旺的,火苗直蹿,星火四射,风箱声呼呼啦啦,锤砧撞击声叮叮当当,恰如一曲铁铺交响乐。铁匠铺子的产品很丰富,有菜刀、柴刀、斧头、锄头、镰刀、铁锅等。
接下来是赣江路居委会,居委会有个大厅堂,可开会用。有两间办公用房,后门可达荷包塘与夜光山相连小巷之一。
居委会再往西走,便是夜光山小巷之一。
小巷西侧是一家副食品商店,周边居民的日用品南杂货,全在此处购得。副食品商店西邻是一家赣县矿机厂。里面空间很大,前门在赣江路,南后门与魏家大院的北面小门相对。矿机厂里也住有几户人家。矿机厂里还有个叫皮家婆婆的,与笔者的婆婆同是新干老乡,她俩总是在冬日里边晒太阳,边用老家话聊着家常。矿机厂南后门与魏家大院之间,早年有块较大空坪。笔者与小伙伴们常在此玩分边捉贼等游戏,矿机厂后起了围墙,将坪占据了。
回到赣江路,矿机厂西旁是郭家的中药铺。郭家药铺隔壁是一家专做石磨的加工铺,旁边则是夜光山巷子之二的出口。夜光山巷子之一、之二可直通魏家大院,是笔者每天的必经之路。
对面马路,从居委会对门到新城门,直达贡江码头。那些年夏天,笔者总是与邻居从这里下河游泳、洗澡。城门往西有两三户做蚊香的人家,蚊香常摆在马路上晾晒。此处,还有一个抽水泵房,有一两家用泥土烧制火炉子的店铺,店面和民居相间,直到半边街。
半边街是紧依城墙脚跟的一条小巷,与中山路平行,此处赣江路与大公路和中山路三路交接。半边街口转弯处有家茶铺,规模不小。竹椅台凳常摆到街面上来,茶馆有说书的,还有个盲人常用算盘做的串串为响器,弄出节奏,煞是好听。
再往东去,突然豁开了一个大口子,直接可见大片池塘。其时常种能编草席的蒲草,供夜光山草席厂作编织席子的原料。此地几次逢大洪水,水漫街面,阻断交通。豁口向东去是民宅,多是一面临街,另一面临水,呈吊脚楼式样。其间有两家裁缝铺,有一是笔者母亲同事家的。再往东有一家小饮食店,卖面食,后来关张了。
夜光山巷子之三出口西侧是赣江路医院,有两层楼和一个窄长小院。巷口东侧是民宅,连接夜光山巷子之二的口子。夜光山巷子之二西侧是黄家的墓碑刻字铺,全城大部分人家的墓碑都是由黄家老爷子所刻。
这便是赣江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样子。20世纪90年代初,赣江路成了副食品批发街,临街店面都被租用。后来这些商家几乎都被迁至东门外的赣南贸易广场。
最终,新千年后改造为如今的新建楼盘和城墙绿地了。
赣江路是老赣州最具代表性街道,整条街是骑楼木质建筑风格。过春节之前,家家户户将门板拆卸下来,洗净重上。屋里则进行大扫除,此为赣州全城民俗行动的一大风景。可见赣州城是卫生城并非浪得虚名,有着久远的历史传统。
老赣江路已成为记忆中的历史,存在于当年生活过的居民脑海里。赣江路的老街坊、老邻居们,你们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