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廖福玲 通讯员黄基隆
“嘿哟嗬……山歌越唱心越甜,脱贫致富奔向前;全国人民跟党走,党的恩情不能忘……”近日,在寻乌县吉潭镇圳下村文明实践站,68岁的王焕平一亮嗓,歌词流畅,曲调悠扬,掌声阵阵,台下的30多名“粉丝”听得津津有味。
赣南有唱山歌的传统。当年,赣南人民正是唱着悠扬的山歌为红军长征送行。在新的历史时期,山歌又成为当地群众讴歌时代生活、弘扬时代精神的有效载体,被群众亲切称为“山歌老王”的王焕平自编自唱的山歌就是其中的典范。
从戒赌到反诈骗到宣传民法典,从乡风文明到寻乌不寻常,再到喜迎党的二十大……寻乌县澄江镇周田村村民王焕平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根据客家传统山歌曲调,取材现实生活,创作了300余首反映时代之变、传播思想理论的新山歌,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几年,他成了寻乌县各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常客,广受群众好评。
一首戒赌歌 激起创作热情
舞台上的王焕平神采飞扬,下了舞台的他则有些内敛,“嘿嘿嘿”的笑容里流露出朴实善良的农民本色。
王焕平从小就与山歌结缘。过去,寻乌的农民上山砍柴、下田插秧都喜欢唱一嗓子,久而久之,唱山歌的习惯在整个寻乌流传开来,成为当地人的家园记忆。王焕平的父母都擅长唱寻乌山歌,自小耳濡目染的他,唱起山歌来也是一把好手。
跟其他山歌爱好者不同,王焕平不仅爱唱山歌,还爱写唱词。“我第一次写的山歌是1992年的《戒赌歌》。当时,村里一名村民沉迷赌博,家里的积蓄输光了就拿孩子的学费去赌,孩子的学费输光了就去偷,一时间闹得鸡犬不宁。”王焕平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多次前往该村民家中给他做思想工作,在王焕平和其他村民的帮助下,沉迷赌博的该村民最终洗心革面。
也就是从那时起,王焕平下决心要劝阻更多人远离赌博。他决定发挥自身的优势,结合村里人爱听山歌的习惯,自己写关于戒赌的唱词,然后在全村唱诵。
“一村有赌一村坏,一屋有赌一屋败;总爱你就肯来赌,唔怕你的家门大……”有一次,又看到有村民聚在一起赌博,他心里很着急,索性站在他们面前唱起了《戒赌歌》。没想到,这一唱效果很好,在场的村民听后很羞愧,纷纷离座回家。而后,语言“接地气”、内容发人深思的《戒赌歌》在村里传唱起来,赌博的现象也不见踪迹了。
一首山歌能让村民转变观念,从而带动村风民风好转。这对王焕平触动很大。此后,他业余时间埋头写唱词。唱词的内容也从最初的戒赌扩展到后来的戒毒、爱国、孝敬父母等。王焕平经常骑着安装了喇叭的摩托车在村子里转悠,将他的山歌唱到村子的每个角落。
一颗感恩心 掀起山歌热潮
“党的政策好啊,我们农民的生活节节高,现在都奔小康了,这些新变化总能带给我很多创作的灵感。”王焕平感慨地说。
恰逢寻乌县成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寻乌县以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为抓手,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436个,实现县乡村三级阵地全覆盖。同时,通过建强宣讲队伍,挖掘、遴选、培育了一批宣讲志愿者队伍,打造了“理论先导”“党员先锋”“百姓名嘴”等10支特色宣讲队。王焕平被县里选拔为“百姓名嘴”,还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在感恩之情的激励下,王焕平深知,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的自己理论水平不够,为了结合乡土文化、村民理论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用乡音乡语传递党的声音,他着实下了番功夫。在他的工作室里,高高的一叠摘抄本就是他笔耕不辍的见证。
他白天有空闲就看书读报,晚上雷打不动看《新闻联播》,并在摘抄本上记下新政策、新理论。晚上睡觉前花上30分钟至1小时练练笔,写上几句当天的所思所想,有时来了灵感,也会写到凌晨一两点。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长期的坚持,让王焕平胸有成竹,创作的灵感不时地迸发出来。
“周田之村我家乡,东江源头客家邦;和谐家园你我创,文明诚信心荡漾……”
“寻乌河水波连波,一法一规总关情;百科全书《民法典》,生老病死它都管……”
“今计(日)寻乌不寻常,脱贫致富奔小康;共产党来领导好,文化生活又提高……”
这些山歌取材于当地百姓生活,沾泥土、接地气,村里的群众甚是爱听,百姓直言,“就是那个味,带劲!”“老王的山歌,反映的都是农村发生的事、村民身边的事,很亲切。”
无论是闲置的校舍、客家祠堂,还是群众平时喜欢聚集的大树下、小商店,这些被改造为文明实践点的场所,经常飞扬着“山歌老王”那熟悉的旋律、朴实的乡音、简约的歌词,“山歌老王”火了。
一人红带动一片红。王焕平收获了一批忠实的“粉丝”,渐渐地有村民经常到他家学习唱山歌,如今还拉起了“唱支山歌给党听”志愿服务队。
一片山歌情 唱出民风淳朴
“哥打竹板妹弹琴,今计(日)生活喜盈盈;社会风气大改变,静待花开春满园……”
4月15日,在吉潭镇吉潭村文明实践站大厅里,“山歌老王”的徒弟潘美玲和陈雯,边唱边舞,曲调悠扬、舞姿曼妙。台下的王焕平和观众一起为演出喝彩。
“以前空闲的时候,我们喜欢打牌、打麻将,现在大家一起唱唱山歌,挺好的,家里人也很支持!”另一名徒弟廖素莉告诉记者,“以前喜欢唱流行歌曲,现在跟着王老师唱唱山歌,感觉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王焕平也喜欢这种精气神。放着县城12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不住,他依然喜欢生活在古朴祥和的周田村,喜欢写唱山歌的日子。
周田村村民王家林是“山歌老王”的铁杆歌迷,王焕平在村里的每次演唱,他都会到场。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王焕平自编自唱的抗击疫情的山歌,老王的山歌宣传,让大家认识到疫情的严重性,群众都加强防范,自觉地戴好口罩。
“老王的山歌宣讲,让大家转变了观念,改变了精神面貌,比如在我们村子里很少听得到吵架的声音。现在,大家不再只关心自己的家庭琐事,转而更关心时事、关心法治,关心如何把村里的经济搞上去。”王家林对“山歌老王”赞不绝口。
淳朴的山歌唱出淳朴的民风,淳朴的民风催生文明乡风。“王焕平通过自编自唱山歌及成立服务队的方式,把党的政策、法律知识、疫情防控、环境整治、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等方面内容宣传给群众。山歌通俗易懂、优美动听,更容易让人接受,让人记住,因而更好地起到教育百姓的作用,有利于助推乡风文明建设。”寻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促进中心负责人李浩对“山歌老王”及其领衔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志愿服务队评价道。
目前,在寻乌,像这样的志愿服务队共有1107支。他们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开展了一场场启迪心灵、弘扬新风的文明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