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玲
■编者按
广播剧《走过一村又一山》以饱满的热情,讴歌了在寻乌这片热土上默默坚守社会调查工作的一家三代统计员的先进事迹。剧目播出后,广受社会好评,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纷纷撰写剧评,高度评价该剧以小见大地展现了唯实求真的寻乌调查精神。现精选部分剧评,逐一刊发,以飨读者。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90年前,毛泽东主席曾经在江西红土地上进行过深入广泛的调查,写出了闻名于世的《寻乌调查》,为中国革命点亮了一盏明灯。90年后,统计员潘宏明在亲身实践经历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党的这一优良传统的价值意义。
广播剧《走过一村又一山》对我党这一优良传统进行了生动的演绎,能够从最基层的工作视点,反映国家重大主题。从三代普通的统计员艰辛的基层数据统计工作的小角度,反映了自红军时期中国共产党就一直坚持的重要传统,并赋予了它新的时代精神,艺术地说明了每家每户人口和鸡鸭鹅小数据的变化,可能就是中国政策制定大风向标这一道理。至今,反映这项工作的艺术作品并不多见,题材有独特性。
全剧从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收官阶段的时间点切入,讲述了红军第三代子弟潘宏明日常工作不被村民理解,一开始不安心枯燥无趣的统计员工作,后来受父亲潘前进、爷爷潘根发事迹感召,通过自己的统计工作和数据反映问题,使乡村中小企业得到资金支持,他的工作也受到村民欢迎和支持的故事。
随着剧情开展,听众在叙事中懂得了人口普查和基础数据统计的意义,在故事中知道了人口数量、人口结构、收入变化等生活的真实情况反映给国家的重要性。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工厂、企业的好与坏,变与不变,都是让上级做出准确判断、调整相应的政策的重要参照。调查统计事业看起来平凡普通,但对国家却十分重要。
剧中人物形象是在故事讲述中,通过事件开展和人物关系的情感纽带来刻画和塑造的。潘宏明的爷爷潘根发曾经在红军时期跟随毛主席做过寻乌调查,深知中国革命应该依靠谁、团结谁是在社会调查中找到依据的。为此,他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统计员。在爷爷统计数据的算盘声中长大的父亲,接过爷爷的算盘,继续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地为数据真实统计做着贡献。国家重要的民情收集整理工作,即便到了潘宏明这一代人的计算机大数据时代,也是无法完全被智能机器取代的。
面对重要的原始数据采集环节,不仅村民不理解,就连潘宏明自己都无法理解。就因为刚上岗,换了包没带证件,村民就对自己有极大误解,不仅狗咬人轰,还连讽刺带挖苦,实在是委屈。而对于村民来说,要向别人报告自己的家产隐私,实在无法容忍和理解。矛盾看起来无法调和,工作自然无法开展。要解决矛盾,就得有信心、有方法。剧情就在这个解决过程中戏剧性地展开,生动具体地完成了叙事任务。
一边是困难重重的统计工作,每天要和不理解的群众打交道。另一边是红军历史,革命再艰难,只要争取群众理解和支持就能无往而不胜。剧情巧妙地将红军革命历史与当代现实生活结合,以史为鉴,找到了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也找到了剧情的逻辑起点,人物关系和事件关系就有了依托,人物行动也有了支撑理由。
生活是复杂的,每家每户不愿意配合调查的理由也是不同的。有因为贫穷不愿意公开情况的,也有富裕了不愿意露富的,还有性格使然,就是不愿意说的。只有深入生活,才会有剧中那些个性化的处理方式。深入调查,才有准确的数据收集。红军的优良传统在这里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剧中以统计员的日常工作碰到的困难和解决困难为线索,每集解决一个不同的难题,红军的优良传统有继承、有发扬,全剧主题鲜明。
三代统计员坚守着平凡岗位,带来了统计工作的新天地,也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平凡的努力。
当年爷爷听毛主席说,只有调查才能知道“如何正确处理细分城市资产阶级和农村地主之间的区别,既有利于革命的发展壮大,又不至于引起一般贫民群众的不满”。后来父亲潘前进在工作中知道了如果统计有失误,统计员的工作不但会成为摆设,甚至还会起阻碍的作用。只有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了解实情,了解变化,才能制定有利于改革和发展的政策。而潘宏明则在自己转变后,带动了一直拒绝转变的古二牛的转变。而说服古二牛转变的原因,正是潘宏明给他讲明的道理。毛主席当年的寻乌调查,为我们的党以后如何进行根据地建设,怎么领导这些县城开展工作,怎么执行的工商业政策等,打下了一个很坚实的基础。而今天通过人口普查,为国家什么时候该计划生育,什么时候该放开二胎和三胎政策提供了依据。这些政策跟老百姓有密切关系,如果不是人口普查提供的数据,古二牛生不了第二胎和第三胎。
把调查统计工作和老百姓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才能最有效地做好思想工作。从一开始潘宏明的不理解、不愿意做统计员,到后来他不仅带动村民古二牛转变,还使原来自己准备去投奔的南下经商的同学一起回乡,加入建设家乡的团队,整个过程既是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的过程。
广播剧《走过一村又一山》是统计员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是红军的优良传统新时代下的新内涵的艺术表达。作品既有地域资源的优势,也充分涵盖了全国统计工作的普遍性,在艺术创作中完成了不同时期那些值得尊敬的平凡的统计员的形象刻画,让人记忆犹新。同时彰显了统计工作的重大意义,是一部好听又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