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平
干部考核评价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是推动工作落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只有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准确考核评价干部政绩,才能引导和督促干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多做为民造福的实事好事,创造党和人民需要的政绩。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成效,应是考核评价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依据。事实表明,有什么样的考核评价,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现实中,少数干部政绩观扭曲,热衷于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固然与领导干部个人政治素质有关,但与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没有用好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也不无关系。
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真正的政绩,不是形式主义“花架子”,是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付出艰辛的努力干出来的,风吹不掉,雨淋不坏,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好事。科学考核评价干部,就要深入现场,不仅要亲眼看一看,还要亲耳听一听,看看它是否符合实际,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群众要求,是不是实干出来的,干的是不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要的实事。真正让事实说话,用实绩检验,才能防止“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促使干部爱岗敬业、崇尚实干。
“大迹无形,小迹有痕。”有的事情可能在短时间内看不到什么显性效果,但随着时间推移,长远效应会逐步显现,老百姓会更加受益。衡量政绩,最公正的是历史。考核评价一个干部,不仅要看他当前的显绩,而且要看他长远的潜绩;不仅要看他现在做了什么,还要看他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什么;是在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还是在做“一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的蠢事。进而引导干部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做打基础的工作为乐、当好铺路石为荣,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政绩的大小、优劣,乃至是非功过,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科学考核评价最关键的就是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有时一个绰号、一首打油诗也是干部作风的生动反映。只有坚持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从街谈巷议、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的工作实绩,掌握干部最真实的现实表现、工作实绩,才能引导干部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举贤以图治,论功以举贤”,以实绩用人,自古而然。如果考核评价与干部选拔任用是“两张皮”,考核评价就失去了意义,缺乏了约束力,丧失了公信力。这就既要注重综合分析研判,全面、历史、辩证地分析干部的工作实绩,客观评价干部在履职担当、改革创新中出现的失误错误,理直气壮地为担当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又要注重强化评用结合,切实将评价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问责追责等结合起来,激励干部发扬成绩、改进不足、忠于职守、担当奉献,创造实实在在的、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