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油山大地 2022年12月05日  徐海诚

  □徐海诚

  千峰转不尽,十里万重山。

  油山是一座红色的山,一座英雄的山。

  油山雄跨赣粤边境,主峰海拔达1080米,群山巍峨,起伏连绵,云雾缭绕。在这里,留下了很多红色遗迹,传颂着很多红色故事,流淌着鲜明的红色基因。

  山麓下,有一个红色名村——赣州市信丰县油山镇坑口村,赣南游击词主题园就位于此。坑口村是当年赣粤边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指挥中心所在地。如今,在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已建成以红色为魂、山水为景、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基地。

  走入赣南游击词主题园,眼前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流水潺潺,翠竹鸟鸣,与红色元素融合成了一幅赏心悦目的三维视听画卷。

  赣南游击词主题园面积约2600亩,核心区约70亩,总投资约2.9亿元,包括有红色纪念核心区、游击秘境景观带、红色体验核心区等,集悬泉飞瀑、青山绿水,旅游休闲与红色研学为一体。

  沿着山间小径往深山走去,空气变得清新湿润,气温也骤降几度,遍地松柏掩映,密匝的树桠隐约遮挡了前路,我仿佛体验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游击战争意境,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得不为革命先辈们坚韧的意志而惊叹。

  来到油山镇老屋下村,但见村后山坡上竹林茂密,绿影婆娑。钻进竹林,革命先烈李桂花的后代、志愿者讲解员朱定生指着一块石头深情地给我们讲述了一段故事。

  那是1935年冬天,陈毅带领游击队在油山一带行军,遭到伏击。陈毅钻进林中迷失了方向,与游击队失去联系。他旧伤复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晕倒了。朱定生的奶奶李桂花,我党地下交通员。她上山砍柴路过这里,看见一个人受伤晕倒在地上,赶紧返回村里找人把他抬回了家。没有想到,这是游击队正在寻找的陈毅。

  朱定生带我们来到一处土坯房,房子外墙立了一个牌子——“陈毅疗伤处”。这是个窄窄的小屋,放着一张老式桌子,桌子上摆放着水壶、马灯和几件旧物。

  1936年夏季,赣粤边地区出现罕见的大雪封山。游击队的粮食断绝,只能靠摘野果、采野菜、剥竹笋充饥。面对红军游击队的困境,赣南地下党的同志组织群众利用每月初一和十五进山砍柴的机会,把大米藏在挑柴的竹杠中,把食盐溶进棉袄里,设法丢在山上,转交游击队。陈毅在油山秘密据点吃着从山上“捡”来的大米饭,感慨万千,写下了动人的《赣南游击词》:“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

  走进新时代,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信丰县组建了“赣南游击词合唱团”,倾力打造了情景音乐剧《赣南游击词》,唱出油山老区新风采,唱出十年振兴发展的喜悦……看,十月的油山,西风初作凉,新橙透甲香,万亩脐橙密密实实地由山脚至山顶排列开去,枝繁叶茂,长势旺盛,挂满了黄澄澄的橙子,在阳光下,明黄的果子闪着油亮的光泽。最是橙黄橘绿时,又是一年好“丰”景。脐橙果业、养蜂产业,将甜蜜的幸福挂在了农民荡漾的笑脸上。

  如今,行走在油山大地,随处都能看到村民忙碌的身影,阳光洒在一张张带着幸福和憧憬的笑脸上。这里环境优美,乡风文明,邻里和睦;这里有颜值、有活力、有气质,更有幸福的底色。

  “青史如镜,鉴照峥嵘岁月,初心如炬,辉映复兴之路。”读着这些血与火映照的诗句,先辈们的光辉形象跃入脑海,他们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