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纪宇用放大镜在端详稻穗标本。
□记者余书福 实习生刘思妤 刘迁怡 通讯员宋嘉华 文/图
说起“双抢”,出现在脑海中的是农人们头顶烈日抢收早稻、抢种晚稻,辛苦不言而喻。2009年,于都县宽田乡退休农技员曾纪宇试种再生稻成功,不仅圆了“一种两收”的儿时梦,还让农户们不再为“双抢”劳心劳累。这一降本增收的“懒事模式”,深受农户们追捧。日前,记者采访了曾纪宇,听他讲述与再生稻的不解之缘。
一种两收,试种再生稻
曾纪宇的家在宽田圩镇,一楼的门店堆满了农药、种子和化肥。冬日暖阳下,一群老人在他家的门店旁闲聊,74岁的曾纪宇则手持着放大镜在仔细端详稻穗标本。
“曾站长,快过年了还忙着呢?”见记者到访,曾纪宇连忙起身应道:“我手上的这株晶两优华占,是近两年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优质再生稻种。我研究研究,争取来年再提升一下亩产。”
曾纪宇将记者迎进屋,聊起再生稻,他兴致大增。曾纪宇说,大集体时他经常跟着大人下地挣工分。一次在收割早稻时,又热又饿的他突发奇想地问母亲:“妈,为什么不让收割后的稻蔸重新长芽,再结谷子,这样可以省时省力。”母亲听后笑道:“傻孩子,世上哪有这样的轻巧事,别做梦了。”
1968年,高中毕业的曾纪宇进入宽田公社担任农技站长。3年后,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农技站就我一个人,既是站长又是农技员,一辆自行车陪我跑遍了宽田各个村庄,后来自行车换成摩托车就轻便多了。”曾纪宇回忆道。
2009年,干了40多年农技员的曾纪宇退休了。这几十年间,他奔走在田间地头,日晒雨淋。就在大家以为他退休该享清福时,曾纪宇却萌生了试种再生稻的念头,誓把儿时母亲认为不可能的“轻巧事”变成现实。说干就干,曾纪宇骑上摩托车开始走村串户,希望“拉拢”农户助他圆梦。
“什么?种再生稻,开玩笑吧!”“我种了几十年的田,还没听说稻蔸还能重新结出谷子。”……曾纪宇试种再生稻的想法被不少农户认为是异想天开。农户中有不解、有嘲笑,但凭借几十年热心为广大农户服务攒下的好口碑,最终有40多户农户愿意跟着他一起“吃螃蟹”。
“我开始以为能搞到几亩田就不错了,没想到弄到了300多亩,当时心里也没底,要是试种失败就糟了。”曾纪宇说。
为了不辜负农户们的信任,从选种、犁田、育苗、栽种到田间管理,曾纪宇全身心扑在再生稻的试种实验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再生稻长势喜人,当年秋天收割时,平均亩产350公斤。试种成功,曾纪宇笑了,儿时的梦想变为现实;农户们乐了,一种两收,省时省力又省钱。
降本增收,锁定再生稻
“第一年试种再生稻,虽然亩产与晚稻有点差距,但早稻收割后就坐等秋收,省去了耕田、育秧、插秧等流程,大大减轻了劳动量。”曾纪宇说,再生稻具有一种两收、降本增收、生育期短、米质优等优点,后被农户们称为“懒事种植”。
除了降本增收,曾纪宇认为种植再生稻还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紧缺的问题。曾纪宇说,由于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在村中的多为老人小孩,种植双季稻有心无力,只好改种单季稻。而种植再生稻可以解决这样的困扰,既“解放”了劳动力,又节约了成本,可谓“不劳而获”。
“曾站长,帮我留点种子,明年我家也种几亩。”“老曾,还是你有眼光,给我选个好品种。”看到身边的农户试种再生稻获得成功,原来持怀疑态度的村民纷纷找上门来,也想种植再生稻。
2010年春耕春种阶段,曾纪宇更忙了。跟着他种植再生稻的农户比上年翻了一番,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千亩。
看到农户们干劲十足,曾纪宇心里乐开了花。然而,好事多磨,就在他准备大干一场时,却不幸被查出双肢股骨头坏死,只好入院实施手术。20天后,术后身体尚未痊愈的曾纪宇毅然返回老家,拄着拐杖来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指导农户追肥施药,预防病虫害,让更多的种植户实现降本增收。
“多亏了老曾上门服务,2019年我第一次试种再生稻亩产就达到了800多斤。”宽田乡山下村村民曾十月说,2010年5月,正值水稻分蘖抽穗的关键期,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导致他家2亩水稻受淹。待洪水退去,稻秆上沾满了泥巴,如不尽快处理,可能会导致颗粒无收。就在曾十月心急如焚之际,曾纪宇拄着拐杖来了,一步步指导他如何将稻秆上的泥巴冲洗干净,如何追肥打药,如何观察稻苗长势。由于“抢救”及时,早稻亩产不减反增,粗壮的稻蔸让再生稻长势良好,秋收时亩产达到了400多公斤。
“早年种双季稻,到了‘双抢’时,全家齐上阵还累得腰酸背痛。现在,我跟着曾站长种再生稻,降本又增收,儿子儿媳可以安心在外上班。”宽田乡石马村的肖大爷告诉记者,现在他和老伴种了3亩田,早稻收割后不用再耕田育秧、施肥打药,70多天就可收割,来年打算扩大种植面积。
旱涝保收,推广再生稻
不知不觉间,曾纪宇带领农户种植再生稻走过了14个年头。一路走来,虽然辛苦,但曾纪宇收获满满,成就感十足:2009年种植面积300多亩,平均亩产300公斤;2010年种植面积扩增到1000多亩,平均亩产提升到400公斤……2022年种植面积已达4000多亩,尽管夏秋季遭受严重旱情,但平均亩产仍达到600公斤。
随着曾纪宇不断地引进和改良新品种,宽田乡再生稻种植连年稳产增收。周边的黄麟、梓山、段屋、车溪等乡镇的农户也纷纷上门“取经”。在曾纪宇的大力推广下,目前于都县种植再生稻面积约1.5万亩。
“每年曾站长都会免费举办培训班,组织大家参加再生稻现场观摩会。他还自掏腰包购买喷雾器、胶鞋、雨衣等作为奖品,奖励给种植示范户。”宽田乡上堡畲族村70岁的蓝德淮告诉记者,从2011年至今,他一直跟着曾纪宇种植再生稻。因产量比别的农户高,他多次获得奖励。
蓝德淮话音刚落,同村种植户蓝小明接过话说,曾站长每次组织的观摩会,是农友们的“群英会”“智慧大集汇”“示范大总结”。在再生稻推广过程中,曾站长不断完善栽培技术,使再生稻产量越来越高,极大地提升了农户们的种植积极性。据了解,仅上堡畲族村就有50多户农户种植再生稻。
曾纪宇认为,发展再生稻是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实际举措,再生稻具有抗旱、抗涝、抗病、抗倒伏等优点,称得上旱涝保收。曾纪宇透露,2022年夏秋季持续干旱,导致许多农户晚稻减产,甚至绝收。再生稻同样遭受了旱情,亩产与往年相比略有下降,但由于它抗旱力强,平均亩产仍达到600公斤。农户们因此编了一首顺口溜:“中稻改种再生稻,一种两收农事少;产量胜过双季稻,亩产千斤少不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纪宇的身体大不如前。但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户,他自学电脑,并通过微信组建了“宽田农友群”,“隔空”指导农户施肥打药,进行田间管理。
身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和农技员,曾纪宇用实际行动证明,粮食安全要付诸于行,见之于效。他表示,只要身体吃得消,就会继续推广再生稻种植,带领更多的农户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