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横沙岛。沈涛 摄
□李伟明
好不容易休假来一趟大上海,首先想到的竟然是去看看崇明岛。把这个想法告诉在上海工作的大学室友易同学。易同学推荐去崇明区的横沙岛走走。
还在中学时期上地理课时便知道,崇明岛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第三大岛,面积有1000多平方公里。那时,上海对我们乡下人来说,是极其遥远的概念。我们也没想过,若干年之后,社会发展速度会变得那么快,当年的许多乡下娃,后来都有机会成为上海人。进入新世纪,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突然大扩容,居然把曾经庞大的农村人口吞噬得所剩无几。即使是上海最偏远的崇明岛,在行政区划上也由乡土气息浓郁的“县”变成象征城市身份的“区”。
也是这时,我才知道,原来,崇明区有三岛,除了最大的崇明本岛,还有长兴、横沙两个小岛。三岛总面积1400多平方公里(其中崇明岛1260多平方公里,比当年教科书上所说的似乎大了些——这也正常,冲积岛屿往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长大”的)。而我们要去的横沙,则是崇明三岛当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原生态的一个。易同学说,岛上的横沙乡,也是整个上海仅存的一个建制乡(当然,事后查了一下资料,这个说法似乎有点出入,资料显示目前上海尚有两个建制乡,另一个是崇明岛上的新村乡)。在大上海看小农村,想想这个角度,心里便更为期待了。
从住处静安区出发,在林立的高楼中穿行几十分钟之后,视野总算越来越开阔,开始出城了。经长江底下的隧道上了长兴岛,已完全是农村景象。继续前行,至临江处,欲到对面的横沙岛,便须连人带车一起在码头坐渡轮了。
趁着排队的空档,走下车,看看眼前的长江,浑水滚滚,浩瀚无边,其实成了“黄河”或者“黄海”。岸边,有一排风电依次远去。这些年,这东西倒是没少见,稍微有点气势的山头,都被它们占据了。在山区,我很担心它们的泛滥破坏生态环境,也希望今人为后人留下一些纯粹的风景。当然,眼前的风电与以往所见不同,它们立在水边,大概不至于造成什么“伤害”。上海全域海拔最高处也就百余米,这里当然没有什么“山”的概念,风电即使想上山也没机会。
上了渡轮,几分钟后便抵达横沙岛。这里没有一座桥与其他地方连接,是三岛当中唯一的“孤岛”,仍用原始的交通方式与外面沟通。我想,这也许是政府有意为之吧,否则,以上海的财力,建什么桥、建多少座也不在话下。倘若江面架起几座大桥,车辆上岛极其方便,小岛想守住它的本色便恐怕要难多了。
行走于横沙岛,果然发现,这里就是彻头彻尾的乡村,与城市风格迥然不同。如果将你直接空投到这里,你根本觉察不到巍然屹立的大上海近在咫尺。放置在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横沙岛是不折不扣的世外桃源。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横沙岛位于长江口的最东端,地处崇明岛南侧、长兴岛东南侧、浦东新区东北侧。它三面临江,一面临海,像一只海螺浮在长江口,正在努力朝东海游去。读书时教材上的地图可能太小,根本没法标出这个仅50多平方公里的小岛。根据有关资料,横沙岛的历史并不长,清朝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才出现,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才开垦。也就是说,它作为一个能住人的岛,也就一百多年的时间,确实是一块年轻的土地。
如今,横沙岛上村庄密布,据资料显示,目前岛上有20多个行政村,常住人口约3万。没有熟人,也没有具体的目的地,我们自由自在驱车漫行。沿途看到村委会,便进院子去看看。在赣南,我早已走遍所有乡镇,去过的村也有1000多个。若非今年出现腿疾,走过的村庄还会更多。如今到了大上海,居然有机会在这里行走乡村,心情蓦地有了几分激动。我们先后去了民星村、永胜村、惠丰村的村委会。这里的村部大概都是按一个标准建设的,两三层的崭新小楼,房子不大,院落干净,既不浪费,也不逼仄。
村里的民居更是低矮,都是一两层的,在古朴之中隐约可感到几分低调的奢华。村容村貌清丽雅致,让人看着就很舒服。我想,在这个小岛上有一处宅居地的人家,是何等幸运,尤其是高度城市化的今天。毕竟,整个上海2000多万人口,而这里仅3万人,正如厦门的鼓浪屿一样,在厦门“越小越珍贵”。
岛上的道路不算很宽敞,但纵横有序,平坦洁净。车行处,未遇拥堵,不见喧嚣,心情便不知不觉轻松起来。两旁的行道树更是整整齐齐,让人赏心悦目。道路两侧,除了民房,还遍布农田、池塘。这个季节,田里当然难得看到什么作物了。但偶尔也见到在田间劳作的人们,不知这些上海农民的田园生活是何等滋味?
行至岛的外围,是湿地公园,也就是一片滩涂。芦苇丛是这里的主角。路上还看到了一群羊,悠然自得地吃着草。在道路开阔处停车,站在堤岸,长江至此,已是江海一体,过往船只不断。江风吹过,看到片片芦苇随风摇曳,思绪不禁随之飘扬,想起孙犁笔下白洋淀的芦苇,以及《诗经》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句子。诗情画意总是惹人醉心,在这里休闲的人不少,向往自然是人的本性,何况深居于上海这等国际大都市的人们?
在岛上转了一圈,没感到什么现代化的气象,只感到整个小岛干净整洁,居住环境让人舒心。这里虽然完全是乡村,但不像有些地方的农村建设杂乱无章,大大小小的房子连朝向都不肯协调,各开各的门,各看各的路。周边环境更是脏乱差,让人去了就不想留下来。而在这里,如果有人提供住宿,我想,很多人是愿意住上一宿甚至更久的。
没有工厂,没有高楼,没有嘈杂,没有排场。虽然身处全国最大的城市一侧,但这里不是都市,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格调。这里只有宁静,干净,秀丽,自然。这是典型的小家碧玉,清纯而可爱。即使是横沙乡政府,也不过四层楼,而集镇上,也没见到熙熙攘攘的吵闹景象。
根据规划,横沙岛是上海的“零碳岛”(崇明岛和长兴岛则分别为“碳中和岛”“低碳岛”)。这应当是民心所向,绿色才是它的本色。一旁的长兴岛,已涌现出成片的高楼,让人觉得多少有点可惜。稍感欣慰的是,长兴岛除了“种”大楼,还种了许多桔子。这个季节正是桔子成熟的时候,路边有许多人摆着地摊卖桔子,让人还是将这里与农村挂上钩,而不是与大上海挂上钩。如果最后一块纯粹的农村横沙岛也有了造型各异的高楼大厦,有了机器轰鸣的工厂车间,有了太多的现代设备,那么,它终将失去其最珍贵的价值。
傍晚返回时,才发现码头欲上渡轮回城的车辆排成长队,一眼望不到边。看来,虽然受疫情影响,出行的人少了,但来横沙岛的人还是不少。人们在城里大显身手,信心爆棚,但面对自然,回归自然,却总能看到自己的渺小,更会强烈感到难舍难离。作为最后的“乡村”,横沙岛,希望你能一直坚守本色,成为一个可以时常进入都市人梦乡的别样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