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钟清兰 通讯员郭柳菲 杨丹
近日,记者行走在宁都乡村,只见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在青山绿水间蜿蜒,整齐的村居、翠绿的果树,与交错的路网相融,呈现出一幅道路通畅、产业兴旺的农村发展新画卷。
近年来,宁都县以建设交通强国试点县为契机,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320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198座,人们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惠民为本连通民心路
在宁都县固村镇下河村,一条宽约6米的平坦沥青马路穿村而过,车辆行驶在路上,很是平稳。
“现在路修好了,进城时间缩短了一半,出门办事方便多了。”看着家门口新铺设的沥青路,下河村村民曾明生赞不绝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以前出门都是泥巴路,山路弯弯绕绕,去一趟县城要两个多小时。”说起以前村里的道路,曾明生记忆犹新。在交通闭塞的山区乡镇,出行难、运输难成为群众的“老大难”问题。
近年来,宁都县秉承人民至上的理念,以“修一条路,惠一方人”为目标,把修建便民路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致力打造内畅外联的农村交通网络,为促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交通基础。
固村镇下河村这条乡村公路的改造只是宁都县“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宁都全县24个乡镇299个村已全部通了水泥(沥青)路,全县25户以上人口自然村已全部通水泥路,所有乡村渡口已撤渡建桥,真正实现了乡乡通二级及以上公路、村村通硬化路目标。
绿美为魂打造旅游路
走进东山坝镇小源村,干净宽敞的沥青马路将宁都会议旧址、毛泽东故居等红色景点串联成网,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路面标线清晰可见,游客们三五成群,或驻足路边拍照打卡,或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小源故事……便利的交通使前来小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和红色文化研学旅游的人数与日俱增。
近年来,宁都全力推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累计新改建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2500公里,打造美丽农村路4900公里,全县3A级以上景区通等级路比例达100%,A级以上景区旅游路实现全部打通。一条条宽敞平坦的农村公路唤醒了沉睡于乡野山间的好山好水好风光,众多乡村成为外地游客争相探访的景点。
“四好农村路”的建设不仅便利群众的出行,更是充分发挥了“公路+”的辐射带动作用,让美丽乡村输出“美丽经济”,促进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交通条件改善了,来小源村游玩的客人越来越多,每到法定节假日,小源村每天接待游客有三四千人次。”小源村党支部书记曾峰泉告诉记者,小源村已然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打卡地。
兴业为要拓宽致富路
“现在道路好走了,我们的黄鸡能卖得更远,每年的物流成本也能节约3万元左右。”宁都县长胜镇大岭背村黄鸡养殖户黄均林说,“四好农村路”给农户们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好处。“一天都能多拉两趟货呢,车子也更不容易坏了。”一旁等待货物装车的货车司机罗田生也忍不住插话。
要想富,先修路。宁都是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面积大,乡镇多,扶贫产业的发展对道路条件的依赖程度高。“交通曾经一度是大岭背村经济发展的‘短板’,车进不来,农产品运不出去,村里产业经济发展也就无从谈起。”长胜镇大岭背村党支部书记柯群生说。
如今,一条条高标准硬化公路成为促进新产业大放异彩的有力牵引,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助力产业腾飞。在大岭背村,一座座整齐有序的蔬菜大棚分布在道路两侧,一群群黄鸡在高山密林间嬉戏觅食。
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不仅让竹笮的黄鸡、大沽的油茶、固村的烟叶等一批特色产业得以发展壮大,带动了宁都现代农业迈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新时代,也为乡村发展串起经脉网络,使当地群众走上特色致富路、幸福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