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张惠婷 通讯员钟小明)2022年,赣州市中心城区PM2.5年均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实现“五连降”;2021、2022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3.1%、3.7%,顺利完成既定目标……在生态环境部4月召开的低碳城市试点进展评估会上,赣州市低碳城市试点成效得到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
自2012年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以来,我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践行“双碳”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赣南红土处处涌动着绿色低碳新动能,美丽中国“赣州样板”跃然眼前,生态宜居的城市名片越擦越亮。
——产业“降碳”。我市加快推动工业生态化,加速钢铁、水泥、造纸、有色金属等高碳行业工艺流程再造、低碳工艺革新。同时,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医药食品等优势产业,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迭代升级。章源钨业致力于研发钨矿绿色冶炼新工艺,投资2.3亿元建设超高性能钨粉体智能制造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帮助公司新增5000吨超细碳化钨粉的产能。
——能源“减碳”。我市积极推广余热发电和热电联产等技术,切实推进能源综合利用,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市关闭煤矿34座,已整体退出煤炭生产,煤炭消费量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信丰电厂建成高效烟气除尘、脱硫、脱硝装置,以及全省首个电厂气膜煤场,废气排放低于国家火电厂超低排放标准,锅炉保证效率提升至95%,供电标准煤耗降至273克/千瓦时。
——生态“固碳”。我市着力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十四五”以来已完成人工造林34.97万亩,森林抚育57.922万亩。以增强林业碳汇为核心,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我市扎实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将林业碳汇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崇义县森林覆盖率达88.3%,符合相关标准可进行林业碳汇开发的林地近160万亩,按70%开发面积,每亩平均碳汇量0.45吨/年,每吨交易价50元的标准初步估算,每年可产生经济收入约2500万元。
——生活“低碳”。我市通过发展低碳交通、推进公共机构节能等多种方式,积极传播节能降碳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赣州市公共机构低碳积分制平台上线,为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行为提供生态附加值,目前全市已创建14家国家级、5家省级、87家市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十四五”以来,我市新开工绿色建筑2766万平方米,占比达99%。全市现有新能源公交车890辆,占公交车总数的77.42%。
——制度“控碳”。我市在全省率先发起节能降碳倡议,科学编制碳达峰实施方案和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物流等重点领域实施方案;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明确各县(市、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纳入年度考核;严格能耗双控和“两高”项目管理,加快改造升级存量项目。“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7.83亿元、争取上级资金43.18亿元用于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