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日照增加,气温渐升,雷雨增多,湿气渐大,人们身体各脏器也随之受到季节的影响。健康专家认为,面对自然气候的改变,人们的养生策略也要有所调整,顺应自然。做到“三要三不要”。
三要
●要养阳气
养阳是夏季养生的关键。“阳”是生命之本,养生就是养阳气,阳气足,人就不易生病。
●要养心神
夏与心相通,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初夏的高温容易引起情绪焦躁,导致心火过旺,引发各种疾病。
●要养脾胃
初夏常因气候燥热而食欲不振,其实这是因为湿热蕴积在内,肠胃缺乏运化动力的反映。但如果脾气不足,吃进的食物就不能顺利转化为水谷精华,或者已经转化为精华的也不能顺畅运送到身体各个脏腑。夏季更易发生脾胃不和及脾虚等症状,比如吃冰冷食物,往往最先损伤的就是脾胃。
三不要
●不要贪凉
入夏后,很多人喜欢贪凉,比如年轻人喜欢把空调温度调得很低、贪吃冷饮冷食、有些人三伏天跑步致大汗淋漓等,反而容易伤阳气,损伤身体的阳气。
●不要淋雨
进入夏季后,雨水逐渐增多,湿邪最易乘虚而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周敏2017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不要淋雨,尽量避开潮湿的环境,避免外感湿邪,这样可避免脚气、湿疹、下肢溃疡等病症的发生。
●不要乱穿衣
初夏时节,天气忽冷忽热,故穿衣应随着气温的变化适时增减衣物。女性还应特别注意保持下身衣着宽松透气,以防阴部患上皮肤病。
安然度夏 学会“8个一”
●一份苦菜——消暑退热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此时吃点苦味蔬菜大有裨益。苦味菜有很多,如苦瓜、苦菜、莴笋、芹菜、蒲公英、莲子、百合等。
●一碗薏米粥——健脾除湿
夏季胃肠虚弱,消化功能减低,粥类食物炖煮糜烂,更易于消化。因此,粥是夏季养生上品。
推荐薏米粥,取粳米250克,薏米10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薏米具有健脾除湿之功效,适用于夏季任何体质人群服用。
●一颗鸭蛋——去除心火
夏天易出现心火旺,可以选择吃点鸭蛋来缓解。鸭蛋偏凉性不但可以去心火,还可补充由于出汗较多所丢失的钠盐,恢复体力。
●一杯姜茶——补阳温中
每天早上喝一杯姜枣茶,从立春或立夏那一天开始,一直喝到立秋前,既能补阳温中,又能助阳排寒。
取生姜连皮3片,红枣7至8枚,撕开,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煮15分钟即可。
●一头大蒜——抑制细菌
如果经常吃些大蒜,胃肠一定会舒服地度过夏季。大蒜具有很强的杀菌、抗菌的作用,特别是夏季对肠道内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具有一定杀伤力。
●一次泡脚——祛除暑湿
每晚泡脚配合按摩涌泉穴,有助于祛除暑湿,预防热伤风,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
每晚可用热水泡足20分钟,搓热双手,摩擦脚底的涌泉穴,双脚各点按约200次左右,至微微汗出。
●一次午睡——养眼修心
夏季昼长夜短,不少人会渐渐觉得晚间睡眠不足。所以,夏季,午睡对防病养生也起着关键作用。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所以“闭目养神”,其实也是在养心。
●一次锻炼——颐养心神
适当的锻炼,有利于体内汗液排出,帮助祛体内湿气。夏天吃完早饭去散散步,十五分钟就好,能颐养心神,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华,推动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功能。或者晚上太阳下山后,到公园或绿地散步、打拳、做操、跳舞等,也是较好的锻炼方式。(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