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于都

赣南日报 2023年05月29日 刘贯平

  □刘贯平

  五月,是一个生长的季节,绿色渐渐凝实,满眼都是树木孕育的小果实在青涩成长,圆的、扁的、长的、短的,让你目不暇接。

  绿的树,绿的水,绿的山,绿的天空,有两千多年建县历史的于都,被绿的风裹挟着,像一匹奔驰的战马,驰骋在赣南东部。

  二十世纪30年代,于都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4年10月,8.6万红军将士分别从于都梓山的山峰坝、花桥、县城的东门、罗坳孟口、鲤鱼、渔翁埠等8个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长征路。当时,红军主力在县城内外集结、休整了长达10天时间,国民党谍报部门对此一无所知,一个月后才发现红军转移了。30万于都人民共同保守着一个天大的秘密,被今天的党史研究者赞为奇迹。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可以说,在这片饱含热泪的土地,有最质朴的父老乡亲、最可敬的红色之心。

  渡口悠悠鱼水情。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于都视察。伫立于都河畔,凝视汤汤河水,习近平总书记充满深情地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无数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当年党和红军在长征途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凭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最后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告别时,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现在是新的长征,我们要重新再出发!

  于都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不断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今年,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成功上演,获得好评;“实事求是开新局”“依靠群众同甘苦”“顾全大局守纪律”“继往开来新长征”等主题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学员来到于都研学。于都,这座千年人文之城,红色旅游热度不断高涨。

  人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足迹,走进于都,走进潭头村。一排排大棚鳞次栉比,一茬茬蔬菜长势喜人,一张张笑脸灿烂绽放……于都县立足绿色生态和富硒资源优势,打响富硒品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让人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潭头村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雕刻格外引人注目。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如今的潭头村绿树成荫、亭台水榭,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田园村。

  于都青年网的一篇图文,充分展示了于都的人文历史与新时代于都的崭新变化。

  你要写于都,就不能只写于都,要写高山流水,要写美丽壮阔:写巍巍的雩山,写悠悠的贡水。

  你要写于都,就不能只写于都,要写伟大的长征,要写红色圣地:写于都河畔的送别,写8.6万红军从这里集结出发的壮举。

  你要写于都,就不能只写于都,要写热血土地,要写壮丽史诗:写竹篙寨,写仓前,写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潭头村,写共和国将军的故里。

  你要写于都,就不能只写于都,要写红色村落,要写动人故事:写毛泽东故居何屋,写于都县委旧址下垅,写李英的家乡窑塘,写段桂秀守候一生的坝脑。

  你要写于都,就不能只写于都,要写千年传承,要写现代美景:写段屋的寒信古村,写禾丰的兰花小镇,写祁禄山的红军小道,写铁山垅的钨矿旧址。

  你要写于都,就不能只写于都,要写品牌制造名城,要写于都蓬勃发展:写上欧工业园和楂林工业园,写FDC时尚产业综合体,写实现了“一江两岸”的四馆一中心,写横跨贡江的五座大桥,写恢宏的长征大剧院。

  ……

  是呀,在历史前进的洪流中,在五月绿风的沐浴下,新时代的于都,正在奋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