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舸东进入海去

赣南日报 2023年07月08日 龚文瑞

  □龚文瑞

  今年端午节,家人们从各个城市来到上海,相聚在黄浦江边。我们聚餐的酒店在一幢高楼的第25层,两面望江,风月无边,城市的楼宇、街道与人群,仿若匍伏在脚下,穿城而过、蜿蜒迤逦的黄浦江是流动的风景。身居高处,江水的流动是看不见的,但江面上往来穿梭的船舶让黄浦江生动了起来,令人突然有一种触摸到了这座都市大动脉的澎湃感觉。一江大舸竞逐,两岸高楼耸秀,此情此景,我很自然地联想起家乡赣州端午节龙舟竞渡的情景。

  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又是驭舟逐浪时,微信群里涌来的一帧帧照片和一条条视频,令我宛如置身于赣州的章江岸畔。但见40余支龙舟轰然下水,劈波斩浪,奋楫争先,速度与激情的水上盛宴就此铺开。疫情三年,江河安静了三载,人们积蓄了太多太多的情愫,对江河的敬畏,对山水的向往,对屈原的崇拜,对生活的热爱……这一切如同欲喷发的火山,在初夏微醺的和风中,在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蓄蕴了人们的这份长情和冀望。

  龙舟竞渡,形成于汉魏,三国时端午竞渡已成为风气。《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当年渔民们争先恐后驾舟抢救屈原的情景,逐渐演变成了龙舟竞渡的风俗。

  不得不承认,龙舟竞渡是一项鼓舞人心的运动。打记事起,我看过近十场龙舟赛,印象中,每次观看龙舟赛,我都会为之沉醉。一方面,为驭手那种超乎寻常的力量的迸发、不能自抑的激情的放纵而沉醉;另一方面,也为观众那种不由自主的追望与呐喊而沉醉。那是怎样动人的情景呵!——龙舟一路传来的棹声、鼓声、号子声,与岸上沿途观者不断发出的欢声、笑声、呐喊声,遥相呼应,绵绵不绝。飞驰的龙舟,逶迤的江岸,喝彩的人群,美美与共。此时,天空的宁静早也碎了,往日成阵的鹭鸟也失了踪影。天穹以其无形的眼眸俯瞰着大地,惊喜这个日子里的人们,性情怎么会如此的豪放,惊喜河流之上那一支支如箭一般穿行的龙舟,那刚刚点睛过的龙头龇牙咧嘴竟是如此的笑靥如花。看到了吗?那些驭舟逐浪的汉子们,身子被江水浇了个透彻,身体中那胀鼓鼓的肌肉将力量整齐划一地传递到了棹桨上,一呼一吸间,龙舟被驱动得像乘着风般飞驰。

  显然,龙舟竞渡这一民俗是独具魅力的。每次龙舟竞渡,我都会思绪万千。我遐想,端午龙舟竞渡的喧嚣,可有把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传递到位?主宰一方水域的龙神应该颔首应诺了吧?可有把江水里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屈子的魂灵唤醒?那无数的桨棹激起的浪花可有屈子的《楚辞》在其中点点流淌?若果真如此,被中国人赞之忠肝义胆、满腹才情,敢于以身殉国、以身殉志的伟大屈子,在天国亦当含笑了。其实,快乐地互祝端午安康的每一位国人,都应该欣慰能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国度——文化如此缤纷绚烂,文明如此源远流长!

  地处吴越的上海人,自然也过端午节,只是近年来黄浦江上的龙舟竞渡见得少了,但端午的节趣却潜入民间,分散到了各家各户。比如,家家户户挂艾草、吃粽子。每年端午节前,儿子一定会买回来一大堆嘉兴粽子,我一定会去菜场买上几枝艾草插在大门上,以应节景。今年端午节还有两件小趣事值得一说。节前一日,一个团购群的群主发来微信:“祝端午安康,粽横四海,粽是走运,粽是快乐。”粽子的芳香穿透屏幕,扑面而来。今天聚餐进电梯前,我带着三岁不到的大孙子在大堂玩耍,见到一对穿汉服的小姐妹,两人的腰带上各系着一只绣花的香囊,那香草的味道好闻极了,把孙子诱惑得直往前凑。

  浦江之东,上海最繁华最现代的区域。30多年前,刚刚开发开放的浦东还遍地蒿草香,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汇聚于此,浦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长着。然而,城市无论怎样扩张,厚植于这片土地里的人文底蕴不会改变。在浦东航头镇,10年前从江西迁居过来的树才兄,自诩为新航头人,但在他的眼中,航头的乡景并无别样,田间艾草处处茂盛,水边菖蒲丛丛青绿。他用文章记述航头人的端午节:家家大门上悬挂着菖蒲、艾叶、蒜头。航头人聪明,用芦苇代替棕叶,因为航头下沙一带,水源充足,芦苇茂盛,芦苇叶唾手可得,包粽子不愁缺粽箬。“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是端阳。”新上海人的笔下,上海端午的节气浓郁如斯,一点也不比湘鄂赣这些楚国故地差。

  未临赣水看竞舟,却近浦江观飞舸。其实,我喜欢黄浦江船来舶往的情景,那是中国经济活跃与否的动态图。自2018年定居上海后,我曾无数次走近黄浦江,东西两岸的所有滨江步道我都徜徉过。春暖花开时,我在青浦探过浦江源头淀山湖;夏季清晨里,我在十六铺码头听过钟声悠然响起;秋日黄昏中,我在陆家嘴看过江水潮起潮落;冬天暖阳下,我在吴淞口透过芦苇丛遥望过浦江与长江汇流处的茫茫天际。不过,最让我眷顾的并不是这些为人们早已熟稔了的景致,而是黄浦江上那总也看不够、数不尽的穿梭不止的船舶,那些大小不一的游览船、邮轮、游艇、客渡船、杂货船、散货船、水泥槽罐船、拖船、救助船、公务船、趸船、帆船、工程船、测量船、消防船……它们或横渡东西,或近域作业,或由吴淞口逆水而入沪上,或自浦江东流而进江海,来来回回,往往复复,点缀着一江旖旎,流动着魔都风情,演绎着城市故事。

  梅花盛开时,疫情远去,上海如今复归繁华,南京路的人流重新熙熙攘攘,鲁迅公园的歌声再度响彻天空,黄浦江上又见大舸穿梭往来。如果说故乡赣州的龙舟竞赛彰显的是一个地域文化的精神力量,那么从黄浦江出发抵达五湖四海的大舸大船,就是一艘艘巨大的龙舟,它满载着上海人民的深情厚谊,以及中国人民的美好希冀,与世界各国的货轮一道,破浪前行,正呈现着另一种形式的泱泱大气象之竞渡。

  伫立黄浦江畔,我作如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