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秋期
周末。我们走访了龙南市武当镇的古村落群,那些斑驳老墙,条石拱门,古老围屋故事,一直在我心头萦绕。
原先以为武当只是山秀,桃林美,哪承想武当真正的内涵在于围屋。
走在岗上村的石板路上,抬眼,一座用石头垒成的围墙巍然屹立在我们的面前。经岁月的打磨,墙体呈灰黑色。沿一条小道蜿蜒上去,呵,一拱青砖麻石围门依旧坚挺地顶着房檐,就像个矍铄的老者一般。进入门内,一口方形的石缸里积了沉底的雨水,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亮晶晶的,反射出外面的世界。两边堆放着一些干柴,不知围子里哪家主人这么勤快。
顺着卵石铺就的路道,从每间屋子的门前一一走过。墙面已白里泛着暗黄,二层走马楼绵延开去。房檐显得有些破败,甚至脱落,但整体还算完好。前面有只烟篮子,又是哪家的主人摘菜来了吧,可四周一个人也没有,只有我们踏在石板路上的脚步声,“咚,咚,咚”,敲击着围屋的心房。
这是座圆围,坚固的外墙包裹着几排房屋,团团围住。围住的不仅仅是安全,更是亲情,乡愁。这座原生态围屋,因围子外面有茂密的竹园,人们就叫它“竹园围”。曾经,这儿被淹没在时光里的故事一定很迷人吧?
弯过竹园围的后背,我们能看见由一级一级长长的石阶路上去的上马石围。这座围屋大概因防御功能较好,曾经是红色革命驻扎基地,成为大坝游击队队部。为了革命事业,三位游击队员惨遭敌人杀害,上马石围内至今陈列着当时游击队员们用过的武器,展板上写着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会因时光逝去而离我们远去,它一直向人们传递着一种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传说在大坝游击队诞生之前,这里出过一个草莽英雄叫叶廷荣。他身材高大,体形魁梧,力大无比。奇人奇事,叶廷荣在一个早上就疏通了村前的一条小渠,这条小渠至今还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可家用,可灌溉。他为了建一座城堡,到广东河源劫得奸商“土皇帝”家“娘娘”换银两,只是城没建成,英雄已去,劫得的银两藏在哪儿至今是个谜。
一路弯弯曲曲,仿佛走在旧时光里,看一座又一座围屋,见一座又一座城堡。这些围屋,有大有小,有方有圆。瞧,这个方形围叫德辉第,围屋曾有一子弟考取复旦大学,后担任复旦大学教授。2018年,清华大学在此设立“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龙南站”。围内虽然老旧不堪,外围墙却依然傲然挺立,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前世今生。
岗上村的村前巷后,二十多座围屋如繁星点点,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不愧为“客家第一村”的称号。
走过岗上村的阡陌,蹚过岗上村的小河,一座修旧如旧、气势宏伟的田心围就在眼前,它的宗厅大门贴着红色对联,像是刚办了喜事不久。正门左侧有一间闲室,像是专门接待客人用的,上有“罄无不宜”四个大字。田心围、罄无不宜,这些寄托着祖先美好祝愿的字眼,寓意深远。
“田园绣就龙盘屋,心灵筑成客家围。”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田心围,中间呈方形,往外次第由三层圆围环绕,共四条门,六百余间房屋,最多可容纳九百多人。内围中央有一个偌大的半圆形石阶,一排屋子以同样形状延伸,远远看去像个怀胎的孕妇,这里叫“花胎”,寓意为人丁兴旺。田心围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风俗,每年的大年初二,是田心围放添丁炮的日子,爆竹轰鸣,震耳欲聋,响彻云霄,火光点亮了田心围的门前屋后,人们笑着,唱着,跳着,好不热闹。
在厅厦墙边,放着两张长条凳,空闲时,围内人喜欢坐在条凳上聊聊天、喝喝茶,谈论着人间烟火话题,任时光在不知不觉中老去,甚是惬意。墙上的碑文是居民们的行为准则,有规矩才能成方圆。坐在长条凳的我正遐想着,忽然一位女子走近,见了我们,她笑吟吟地问:“你们也来看看?”她说田心围是她的家,右侧的两间房就是她家的老房子,现在有空回来看看。说着,就情不自禁地给我们当起了向导,我们的思绪随着她的讲解自由飘飞——田心围,心田围!有了这块心田的滋养,到哪都走得坚实。当你累了乏了,回来小住几日,重新出发时,又是精神抖擞,信心满满。
广袤秀美的武当山水,人们心田里的围屋,那是客家游子心灵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