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迪善
龙坪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自我18岁那年春天参军入伍离开家乡后,故乡的山,故乡的河,故乡的围屋,便如一幅幅美丽古韵的水墨画,时常铺展在我心间,令我格外地思念。
龙坪是个古老的山村,坐落在信丰县小江镇的东南方向,古称龙坪堡,新中国成立初期改为小江区柳塘乡,辖柳塘、山香、内江、芜坝、井塘、寨背六个村,这一带的老百姓至今仍习惯称之为龙坪堡或柳塘片。龙坪地势南高北低,群山环抱下中间是一个偌大的盆地,居住着客家子民,有万余人。
龙坪风景秀丽。地处小江、安西、虎山三乡镇交界处的香山,是龙坪人心中的圣山。香山原生态森林面积20多平方公里,山上平日里云雾缭绕,似仙景般变幻,不入其中很难识得其真面目。香山自然景观独特,清康熙五十八年《信丰县志》载,香山有峰九十九、小溪十八,有鹰石、三天门、线香石、蜡烛石、仙人迹等诸多胜迹。如今的香山更是多姿多彩,每年清明前后,香山的千亩杜鹃花竞相开放,大红的、淡红的、粉红的、紫色的,白色的,把香山装扮得五颜六色、妖娆曼妙,引得成千上万游客前来观赏。到了深秋时节,那层层叠叠的枫林更是把香山染成一片红色的海洋,与金色的阳光相互辉映,美得令人惊叹。
故乡有一条河叫龙迳河,发源于安远县江头的水打龙空。龙迳河系赣江二级支流,从大山深处奔流而下,水系发达,水源清澈,水能丰富,水体优质。当年,隘高国有林场砍伐大量的竹木原材,就是从龙迳河放木排至信丰转运站,再从桃江河转运到赣江上岸的。
龙迳河发洪水时,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发疯似的一路咆哮地往下游奔突,沿岸的树木、庄稼被严重冲毁,也有在岸边玩耍的小孩被洪流卷走。小时候,我和玩伴常在河里捉鱼抓虾,大人们怕我们出事,便吓唬说,家门口那个山香潭里常有水怪出没,它长得像一条小龙形状,专门吃玩水的小孩,吓得我们都不敢独自下河玩耍。
离开故乡,最忆的是围屋。在赣南农村,有“十个屋场九个围、一个没有是圩镇”的说法。我是在围屋出生,在围屋长大的,对围屋有着特殊的感情和深情的记忆。
围屋在设计上科学实用,一个屋场的房子都是大围屋套小围屋,大围屋有大天井,小围屋有小天井,这种设计有利于光照和排放雨水及生活用水。我的老家龙坪仓下有上下两个围屋,我家住在上围屋左边的三间二层房屋里。上围屋中间是个厅厦,左右边是两个天井,每个天井四周住有六七户人家,屋场里的宗亲举办红白喜事或生产队开会议事、晚上记工分都在厅厦里。下围屋比上围屋要大许多,大门内有个过道房以便大家进出,里头是一个大天井套了两个小天井,两边住了二十几户人家。住在围屋里的大人小孩都习惯端上饭碗到过道房,边吃饭边侃大山聊天。平常围屋里都不用锁门,大事小情左邻右舍都会相互关照和帮衬着,若哪家做了好吃的,女主人都会送给左邻右舍分享,邻里间就像一家人一样相亲相爱。
随着时代的变迁,凝聚着客家人勤劳智慧的一座座围屋,因岁月的久远和风雨的侵蚀,大部分陆续倾倒,成为残垣断壁,仅有山香老圳头的永吉围屋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一批上海知青在永吉围生活了多年,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当年的一些知青至今还常回来探望乡亲。为保护好仅存的围屋,前些年,信丰县政府拨出专款对永吉围进行了抢救式的修复,并将永吉围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永吉围也就成了拍微电影、电视剧、视频、抖音和民宿体验的网红热地。
老家的围屋虽然消失了,但于我来说仍是动人心弦的琴音,成为我心中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