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端牢就业“饭碗”

赣南日报 2023年10月30日

  □记者陈洪明 特约记者廖海峰

  近日,宁都县青塘镇青塘村村民何丽萍还在参加电子专业技能培训,当地一家企业就给她预留了工作岗位。如今在宁都,像何丽萍这样变“忧就业”为“优就业”的城乡劳动力越来越多,这得益于该县正在开展的劳动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改革。

  为让群众端牢就业“饭碗”,今年以来,宁都县积极探索劳动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改革,推动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让劳动者和用工企业实现“无缝对接”,有效化解了结构性就业矛盾。

  改革,让参训动力更足

  走进宁都技师学院育婴师培训班,记者看到会同乡会同村村民张七秀时而盯着投影屏幕,时而埋头记着笔记。出生于1966年的她没有想到,自己还能有机会参加技能培训。

  张七秀一家四口的开销,过去主要靠丈夫在外干装修。随着两个孩子相继考上大学,家庭各项开支增加,她想找份工作贴补家用,但苦于没有手艺,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在宁都城乡,很多劳动力像张七秀一样,有务工意愿,却缺一技之长。“一头是‘就业难’,一头是‘招工难’。”县人社局局长王名珠说,去年,全县就业人数23万余人,其中专业型、技能型人才不足10%,全县八成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技术工人短缺问题。

  为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宁都县推出一系列新举措,探索劳动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改革,将培训人员的年龄上限放宽5周岁,对宁都县外户籍务工人员一并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突破只能享受一次培训补贴的限制,做到“培训一次、补贴一次”,并开设20天、1个月、3个月乃至半年以上时间不等的职业技能培训班。

  免学费、免生活费、免住宿费……听了村干部细致的讲解,张七秀动了心。翻开培训课程目录,家政服务、农业种养、烹饪、特种装备操作等专业培训赫然入目。结合兴趣爱好和就业意向,张长秀选择了育婴师培训班。本期培训共计50个名额,开放报名3天后,申请人数近百人。

  改革,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参训动力,全县职业技能培训覆盖面大幅提升。今年以来,该县共培训劳动力6682人次,累计发放各类培训补贴资金455.9万元。

  融合,让实操能力更强

  位于宁都县的江西易富科技有限公司,眼下正开足马力赶订单,今年52岁的刘秀英坐在流水生产线旁,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穿眼、刮边、拼接……一件新衣逐渐成型。

  从最初笨拙的数眼、穿眼到熟练地完成拼接、上袖、合身,已是熟练工的刘秀英,在老家上班每月工资能拿到五六千元。“以前我外出务工,经常吃没技能的亏,也放心不下家里,现在学了技术,家门口就能上班,家庭、工作一个都没落下。”刘秀英说。

  为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宁都创新推出“产业链”和“专业链”融合、“学院派”与“土专家”融合、“课堂学”和“实践学”融合、“线下管”和“线上管”融合四大培训新模式。围绕产业链,布局专业链,该县聚焦轻纺服装、电子信息等工业主导产业,黄茶、黄椒等“五黄一白”农业特色产业,“厨师”“幼师”等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有效改变了过去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

  “鸡肉切后用流动的冷水充分清洗,这样才能保证做出来的鸡肉菜肴不腥……”在宁都技师学院厨师培训班,宁都菜非遗传承人、宁都餐饮协会会长李春能正在为学员们现场演示讲解宁都三杯鸡的做法,台上讲得细致入微,台下听得聚精会神。

  “整合培训资源,汇聚优质师资。”宁都技师学院院长曾娟告诉记者,学院培训既有专业教师,又聘请了8名像李春能这样的本土人才登台讲课。教学采取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模式,在强化理论学习的同时,组织学员到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圈舍大棚,提升学员实操能力,增强培训实效。

  在刘秀英看来,参加这样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难得,必须上心”。每天上课,她既在课堂现场签到,又站在教室里的摄像头前刷脸。上课时,摄像头将教室的实时情况传输到县人社局的职业技能培训视频监控系统,生成可供查询的录像数据。“管理规范、老师用心、学员专心,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刘秀英说。

  “四个融合”培训新模式,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常态化、精准化,有力提升了参训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今年,宁都累计开设职业技能专业10余个,举办培训班110期,先后输送专业技能人才669名,有1084人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认证。

  服务,让就业潜力释放

  固村镇回龙村村民陈风秀是宁都厨师培训班的第一批结业生。长年在工地扎钢筋的经历,让她的皮肤变得黝黑粗糙。如今,30天的厨师培训,让她有机会找到新工作。

  培训班结束的第二天,陈风秀就在一家餐饮企业供职。“食宿全包,‘五险一金’,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基本上都能攒下来。”搓搓手,陈风秀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靠技能吃饭,心里踏实。”

  让劳动者更高质量地就业,始终是职业技能培训追求的目标。宁都通过资源大统筹、聚合大数据、组建大平台、培育大品牌,构建起“四位一体”的贴心就业服务体系,有效深挖和释放就业创业潜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宁都统筹公共就业服务政策、制度、资源、力量,打造了便民就业服务圈。建立拥有40多万劳动力资讯的全县人力资源信息库,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推动“人找政策”“人找服务”向“政策找人”“服务找人”转变。截至目前,已智能推送岗位及培训信息10万余条,为8000余人次受理了政策经办事项;实施劳务品牌培育工程,先后打造了“宁都菜农”“宁都裁缝”“宁都幼师”“宁都厨师”等劳务品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与此同时,该县持续扶持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赖沙电商园、宁都就业创业园等基地建设,整合政策、载体、导师、人才、资金、项目等创业资源,提供全程化、精细化服务,尽最大努力提升创业服务质量和创业成功率,放大就业倍增效应。目前,该县已帮助2800余人返乡创业,由此带动8500多人就业。今年前三季度,全县新增就业12260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354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