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食美石城

赣南日报 2023年11月07日

石城县城

钢琴小镇

森林温泉

九寨温泉

清代古民居大畲南庐屋

赣江源头

首届“石城名匠”评选活动

琴江镇大畲村百亩荷花园

“实诚人”办事大厅

琴江廊桥

兴泉铁路建成通车,石城告别“地无寸铁”时代

  □特约记者温京燕 通讯员陈钰芳 黄洋 文/图

  琴江河畔碧波荡漾、赣江源头秋色弥漫……走马石城城乡,一幅秋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跃然眼前。蓬勃发展的特色富民产业,焕然一新的美丽乡村面貌,见证着以人为本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速度与温度……

  春看油菜夏赏荷,秋观枫林冬沐泉。石城一年四季皆是景,可谓“一步一景、移步易景”。石城素有“闽粤通衢”之称,是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央红军长征重要出发地之一,有“中国白莲之乡”“中国温泉之乡(城)”“中国烟叶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灯彩艺术之乡”等美誉。

  A 千年文脉源远流长

  石城,是客家先民南迁的重要中转站,素有“客家摇篮”之称,客家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具有极深的客家文化底蕴,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客家文化资源。县内保留着千年宝福院塔、“闽粤通衢”古道和与太平天国运动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桂花屋民居等众多客家遗址。北宋父子宰相陈恕、陈执中,客家私人办学先驱温革,南宋抗金名将陈敏等先贤流芳千古。石城龙砚列入中国十大名砚,“百年老字号”王润生毛笔远销海内外,“明如玉、质如扣”的横江重纸曾是清朝贡品,石城灯会、石城砚制作技艺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年客家文化孕育而成的“实诚精神”广泛传扬,“请客不收礼”文明新风吹遍石城大地。

  石城是中央苏区全红县,位于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有着丰富的红色非遗资源。是中央苏区全红县、中央红军长征重要出发地,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石城生活、战斗过。秋溪整编是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次成功实践,第五次反“围剿”石城阻击战为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完全集结出发长征赢得宝贵时间,苏维埃国家银行秘密金库设在石城横江。1930年至1934年间,石城有1.9万余人参加红军,诞生了郑三生、温先星、赖达元、伍生荣四位开国少将,《七根火柴》主人公原型系石城籍小红军郑金煜。

  在石城县城琴江东岸,至今仍巍然屹立着一座古朴雄浑、结构严谨、技艺精巧的千年古塔。它既保存了盛唐遗风,又兼有大宋风格。近千年来,宝福塔与琴江日夜相守,形影不离,这座古塔不仅是石城的地标性建筑,更是石城悠久历史的见证和深厚文化的传承。

  宝福塔绕平座可穿壁而上塔顶,塔影江心,登临远眺,远近山川、江城风貌尽收眼底,檐角悬挂铜铃,风吹铃动,声播江城。1959年,宝福塔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次维修,塔身、楼槛修缮一新,古塔重现绰约风姿、华丽壮观,绮丽景色展现在世人面前。现如今,宝福塔已成为石城的地标打卡点,游客纷纷前来观赏拍照,成为琴江两岸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谈起石城客家文化建筑,南庐屋必须拥有一席之地,房屋共九十九间半,砖土木结构,位于石城县琴江镇大畲村内,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背靠雄伟壮观的通天寨,面朝连绵起伏的元宝山,古柏相依,古塘相伴,南庐屋又名黄家屋,门楣上镌刻的是清代书法家吴仁题写的“南庐”二字,取自“结庐在人境,悠然见南山”,寓意“位于县城东南的茅草房子”,展现出屋主谦逊的美德。

  2014年,石城提出旅游强县发展战略,大畲村成了重点打造景区。南庐屋作为大畲村的标志性建筑,历经几次大修,化蛹成蝶。同时大力挖掘文化元素,在南庐屋左侧投资兴建了500余平方米的古戏台,在南庐屋厢房内陈列展示石城县数十种灯彩,每临节假日的灯彩展演与客家民俗表演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前来。

  每年夏天,上百种荷花竞相开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田园风光与古屋相得益彰,一幅“百花映古宅”的秀美图景映入眼帘。如今,南庐屋已成为旅游观光、灯彩展示、民俗表演、文化交流的荟萃之地,每年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茅草房子”成了当地的“聚宝盆”。

  ……

  近年来,石城县先后投资上亿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科学修复县城古城墙、古城门、古城楼,以及宝福院塔、桂花屋、南庐屋、陈联围屋、田江土楼等古建筑,使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得到充分彰显;同时围绕这些古建筑,因地制宜新建客家风情街、旅游文化街、闽粤通衢历史文化街等,跨越历史的建筑交相晖映、相得益彰,跨越时间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成为石城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B 文旅事业蓬勃发展

  8月25日,石城县赣江源镇赣江源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9月23日,文化和旅游部推出149条“橙黄橘绿 乡村胜景”主题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石城脐橙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寻味”之旅主题路线。

  10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公示名单,石城县获评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近年来,石城县以打造“温泉康养旅游度假区”为目标,矢志不渝践行“旅游强县”战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挖掘、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打好文化旅游“组合拳”,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助力全域旅游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打造温泉文化。石城是江西省首个中国温泉之城,已探明可开发温泉点7个,日出水量超1.5万吨,地热流体富含偏硅酸、氟等多种健康元素,目前已开发建成九寨温泉、花海温泉、森林温泉、天沐温泉四大温泉综合体。依托丰富的温泉资源,打造出特色鲜明的温泉文化。九寨温泉主打峡谷温泉文化,花海温泉主推生态温泉文化,森林温泉重点打造都市泉修康养文化,天沐温泉重点建设异域温泉文化,为游客提供了形式各异的温泉文化体验。

  塑造丹霞文化。石城地处赣江源头,丹霞资源丰富,是赣南乃至全国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该县积极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并新建石城地质公园博物馆,拍摄《通天寨龟背石之谜》专题片在央视播出,挖掘出生肖壁、仙风洞、石笋干霄、仙人犁田、千佛丹霞等景点的传说故事与历史典故,推出赏丹霞景观、游丹霞南湖、听丹霞故事、学丹霞知识的丹霞文化之旅,让游客近距离触摸丹霞文化、感受丹霞魅力。

  提炼莲廉文化。石城是中国白莲之乡,县内白莲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依托丰富的白莲资源,该县大力推进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打造出琴江镇大畲村、小松镇耸岗村等多个千亩白莲观光园和206国道百里荷花观光带;深入挖掘白莲特性,提炼出独特的白莲文化和清新的廉洁文化,以石城莲文化馆为平台,充分展示莲廉文化,让广大游客既体验到“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震撼,又感受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魅力。

  这就是石城,一个集中国温泉之乡、中国白莲之乡、中国灯彩艺术之乡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于一身的旅游胜地。

  今年以来,该县继续围绕创建国家级温泉旅游度假区,巧做“加法”聚人气,不断探索“旅游+”多领域融合发展新模式,成功举办桨板马拉松、2023赣江源半程马拉松赛、2023年中国石城荷花节.荷塘夜色音乐会等文体、文旅活动,体现了石城旅游的强大后劲。同时先后在泉州、深圳、南昌等多个城市召开旅游推介会,旅游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今年前三季度,累计接待游客463.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78%、42.37%。

  C 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塔吊林立的项目工地、机器轰鸣的厂房车间、奋战一线的工程建设者,俯瞰石城大地,城乡处处涌动着项目建设热潮;圆润饱满的油茶果挂满枝头,香飘万里的赣南脐橙开始采摘,一个个蓬勃发展的特色富民产业迎来丰收季,一个个美丽乡村接连实现提档升级……石城县以生机勃勃的姿态迈进了11月份,以高质量发展的澎湃之力,奋力描绘着新时代发展新画卷。

  ——拼经济、拼发展。扎实开展“赛马比拼、进位争先”活动,引导全县上下在重点项目、招商引资、争资争项、发展指标、营商环境等领域拼位次、争一流,形成大抓落实、进位争先的浓厚氛围,出台巩固提升经济“22条”措施,持续打出稳增长“组合拳”,纾困解难稳住经济大盘。全面落实惠企政策,1月至9月兑现奖补资金1.66亿元,减税降费3.14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95亿元、融资担保贷款1.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2%、89.7%。

  ——紧盯项目扩投资。引进重大项目2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4个、50亿元以上项目2个、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项目投资额达183.36亿元。16个省大中型项目开工率达100%,完成投资37.28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81.33%。71个市级调度“八大行动”重点项目开工率98.59%,完成投资75.67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97.49%。各项目项目拉开建设序幕,如火如荼地开展,形成“赛马比拼、进位争先”浓厚氛围。

  ——提档升级强产业。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品牌运动鞋服首位产业,总投资100亿元的中国通用鞋服纺织科技园项目落户石城,引进深圳中通建设硅矿精深加工项目,粤胜新材料、天贻香酱酒一期等项目投产。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成功入库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6家。实现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69.54亿元、工业税收4.66亿元,同比增长10.8%;工业用电量8932.61万度,同比增长7.07%。

  ——攻坚克难抓改革。大力实施改革攻坚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匠培育、乡村振兴“三资”管理CEO等重点改革事项扎实推进,评选首届“实诚名匠”30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承接108个“市县同权”改革事项,率先探索推行“县乡联办”改革,9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家门口办”。

  ——全力以赴保稳定。强化矛盾纠纷化解,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82起,化解率达98.4%。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传统盗抢骗和“八类”严重暴力犯罪,发案数分别同比下降20%、49.3%、71.4%。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和风险防范,加快建设更高水平法治石城、平安石城,石城县被命名为“全省第一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

  ——守初心、增福祉。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8项民生事项、24个民生项目扎实推进,2所新建城区学校投入使用,红星巷等4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栏皋路、发展九路、文昌路顺利通车,建成返迁安置房484套。

  ——提能力、优作风。深入推进“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紧扣“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推动全县主题教育高质量、见实效。扎实推进党建质量过硬行动,选派“一团一书记五顾问”服务乡村振兴。强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成立13个驻外流动党组织,推动1600余名流动党员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加强人才引育留用,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中国科学院专家团博士工作站,与中央财经大学共建乡村振兴研究生服务站,培育引进各类人才480余人。同时,坚持以严的基调正风肃纪,上线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末梢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