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自然之星全南县龙源坝镇万背蔬菜基地内,工人正在冷库挑拣有机蔬菜。 陈海明 摄
本报讯 (陈海明)日前,正是冬季蔬菜丰收季,记者走进自然之星全南县龙源坝镇万背蔬菜基地看到,韭菜、杭白菜、奶白菜、鸡毛菜等优质蔬菜一片青绿,工人们正在采摘、分拣、打包、装袋……每一天,在全南县都有新鲜的有机蔬菜运往粤港澳大湾区,直接端上大湾区居民的餐桌。
这是全南蔬菜产业融湾的一个缩影。全南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农业提质增效,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农副产品直供地。该县培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以菜为媒,加速融湾,持续壮大高山蔬菜农业主导产业,加强蔬菜基地建设管理,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职业菜农”经营模式,培育更多质优味美、营养健康、绿色安全的高端菜、放心菜。
——做响品牌,让“全南菜”走俏“大湾区”。“目前,雅溪基地主要种植杭白菜、韭菜,都属于高山有机蔬菜。这里地势高、气候好,种出来的蔬菜口感比较好,营养价值高。加上毗邻大湾区,蔬菜能卖到好价钱,给当地村民带来可观收入。”江西自然之星雅溪蔬菜基地负责人李细林说,全南有机蔬菜搭乘冷链车来到大湾区,出现在山姆、盒马、天虹等各大商超,价格是普通蔬菜的5至8倍。
如何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农副产品直供地?全南精心种好“这棵菜”。作为国家级高山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全南有着独特的山区小气候,是优质蔬菜种植生产的适宜区。该县告别“提篮小卖”,品质蔬菜异军突起,引进自然之星农业龙头企业,专注“高山有机”蔬菜,从众多蔬菜品牌中杀出重围,成为蔬菜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全南有机蔬菜“身价”不菲,且深受大湾区市民欢迎,离不开现代科技的运用。江西自然之星雅溪蔬菜基地创新打造了病虫害防控体系、自然体系等多种有机技术体系,实现育种、种植、田间管理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有机生产,全程冷链配送体系实现了从田间地头到商超展架的无缝对接,保证了蔬菜的品质和口感。
——补强链条,让“小蔬菜”变成“大产业”。这几天,自然之星龙源坝镇万背蔬菜基地的蔬菜喜获丰收,工人们熟练收割着各种叶菜,一筐筐鲜菜经过装箱、打包,运往基地冷库,然后装车发货。
有机蔬菜的保鲜离不开保鲜冷库,全南蔬菜“走俏”大湾区,为“全南味道”全面走出去提供了新思路。为此,全南县谋划建设大湾区农副产品直供产业园暨江西供销(全南)冷链物流园,并于2022年12月正式运营,预计可实现每年24万吨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的周转。
据了解,该园区按照“全链条无脱冷、绿色节能环保、5G物联智配”标准,建设冷库1.9万㎡、常温库2.3万㎡,实现从生产预冷、零度初加工及包装、封闭式低温装卸到多温区多技术仓储、消费末端冷鲜柜等全链条无脱冷流通。
“在这里汇集了全南县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全流程的龙头企业,实现信息的高效对接、资源利用最大化。”全南供销冷链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唐卓伟介绍,除仓储加工、冷链物流外,园区还集成交易市场1.7万㎡,集成农产品展示、商务洽谈、电商、农旅融合等功能。
为优化产业布局,做强产业链条,全南县统筹现代农业发展资源,引进了自然之星、江禾田园等农业龙头企业,采取统一种子种苗供应、统一有机肥供应、统一有机农药供应、统一标准化管理、统一商品化销售、分农户订单种植的“五统一分”模式,辐射带动农户发展高山蔬菜,着力破解蔬菜产业发展的短板问题,实现蔬菜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目标。同时,该县严格落实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对蔬菜运输车辆优先查验、优先放行,畅通运输渠道,为“菜篮子”产品生产供给保驾护航。目前,该县建成富硒产业示范基地9个,认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6个、绿色农产品5个、富硒农产品31个、有机农产品30个。
——稳产扩面,让“菜篮子”充实“钱袋子”。“在蔬菜基地干活,离家近,不仅能挣钱,还能照顾家庭。”全南县金龙镇水口村村民陈定荣满脸笑容地说,她是第一批进入自然之星金龙镇水口村蔬菜基地务工的村民。
据江西自然之星公司行政项目经理廖嘉文介绍,该公司在金龙镇计划发展1000多亩的蔬菜大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开展订单生产,实行统一销售,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参与务工,对村民开展种植技术、冷库打包技术培训,让村民种出品质优良的蔬菜,带动当地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凭借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紧邻大湾区的地理之便,江西自然之星公司在全南大力发展有机蔬菜,目前已建设5个种植基地,有机蔬菜种植面积3000余亩,年产有机蔬菜4000多吨,年产值约4000万元。公司产品主要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各大商超供应,实行订单制直供。
作为国家级高山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全南县坚持走规模化、品质化、标准化、融合化发展路子,依托自然之星、江禾田园等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职业菜农”“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全县全年种植蔬菜面积稳定在12万亩,总产量达到22万吨,其中供往粤港澳大湾区的有机蔬菜达到13万吨。全南县靠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强力带动20家合作社、6500户农户参与发展蔬菜种植,户均年增收2.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