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国全景。特约记者陈鹏 摄

市民在潋江国家湿地公园游玩。 特约记者陈鹏 摄

潋城。(资料图片)

兴国县行政审批局窗口工作人员为企业负责人讲解普惠性纾困扶持政策。陈欢 摄

红轨。(资料图片)

兴国县埠头乡铭恩新村。 特约记者陈鹏 摄

兴国富硒芦笋俏销大湾区。(资料图片)

宝石仙境风景区内的天鹅湖。 陈虞标 摄

工人在江西晶华微电子有限公司厂房调试全自动FOG机器检测液晶显示屏。梁昊 摄

环形天桥。梁昊 摄

兴国县“亲清潋江”政企餐叙活动。毛飘洋 摄
□兴宣
潋江河畔,热潮涌动;朱华塔下,战鼓正酣。
这里有热火朝天的建设画卷,彰显着高质量发展的喜人成色:一处处重点项目建设工地上机器轰鸣、运输车辆往来穿梭;一条条生产线上,挥舞的工业“机械臂”在有序进行高精度作业。
这里有闪亮耀眼的成绩单,擦亮着“模范兴国”的深厚底色: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全国信访系统先进集体;世界首条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工程试验线——“兴国号”永磁磁浮空轨列车建成;拥有全省首个县级数字人力共享中心——“兴国数字人力共享中心”……
凡此种种,都得益于兴国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接续奋斗,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不懈努力。
一年来,兴国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大力实施“三大战略、八大行动”,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勠力同心,奋力建设工业强城乡美百姓富作风好的“模范兴国”,再创新时代“第一等工作”,不断书写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崭新篇章。2022年,预计全县GDP增长5.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一般公共预算同比增长5.5%;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6.13%;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295.1%;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8%、8.8%。
A
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工业倍增势头强劲。启动建设智能制造、轻工纺织、恒海洗水等产业园区,电子信息、新材料、轻工纺织三大主导产业配套日益完善,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水平加速提升。组建12支专业队、56个单位招商队和3支驻点招商小分队,创新中介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等模式,实现招大引强“大丰收”。全县累计签约项目75个,签约资金439.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8个,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园区服务设施配套加快提升,2022年标准厂房、红门大桥重建等项目提速推进,智慧终端产业园、南区1200亩地块平整等项目即将收官,20天完成经开区南区扩区132栋房屋征迁工作。
创新动能加速集聚。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赋能行动,深入开展重点产业重大创新平台“清零”,全年申报市级各类科技项目5项,引进省市科技特派团5个32人。世界首条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工程试验线——“兴国号”永磁磁浮空轨列车正式通车。着力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完成500万元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项目24个,建成5G基站446个,建立全省首个县级数字人力共享中心——“兴国数字人力共享中心”。全力扶持企业技改升级,推动兴氟化工、南方水泥等龙头企业打造“5G+工业互联网”,旭航城、中萤发展、锐兴通讯等12家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完成“企业云”上线306家,3家企业列入2022省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名单。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高标准做好城市规划设计,扎实推进“一心四区”组团式发展。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红军大桥建成通车,和睦公园以及老旧小区、背街小巷、街道立面改造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新建5座人行天桥,打通平川大道北延等一批断头路,完成城区主要道路的“白改黑”和景观绿化,全面推进城区33个网格常态化整治,畅通了城市内外循环、刷新了城市颜值。以美丽兴国建设为抓手,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切实抓好环保督查问题整改,扎实推进生态修复保护,“矿山修复+土地整治”经验入选省级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兴国经开区被评为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推进“全民减碳”,茶园、大水山、莲花山、云风嶂风电场全部并网发电,绿色发展水平逐步提升。
乡村振兴扎实有序。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共消除风险1278户5499人。落实粮食种植面积84.24万亩,超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持续壮大“135”农业产业,建成蔬菜大棚85个2.33万亩,芦笋种植面积5160亩,圆满承办2022年全省蔬菜(芦笋)产业技术现场观摩会。加大集团100万头生猪屠宰深加工项目顺利竣工投产,大力引进预制菜和食品加工项目,食品产业园有序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链不断优化提升。建立完善网格化管理、差异化考核、常态化曝光等机制,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安排资金8150万元打造3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投入5.45亿元整治农村房屋突出问题,乡村面貌大幅改善。
B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
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在全市率先实现“亲清赣商”线上惠企资金兑付,设立“惠企资金池”1.6亿元,实现210项权力事项“一枚印章管审批”。加快大数据和电子政务平台建设,“赣服通”兴国分厅4.0建成使用,上线县本级特色便民服务事项965项、电子证照种类超210种。推动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专区建设,实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内部循环,有效压减审批时间。探索政企圆桌会议、“亲清潋江”政企餐叙、“企业服务日”等机制,创新出台助企纾困政策65条措施,为713家企业兑现惠企政策资金2.39亿元,“干就赣好”和“兴速办”营商环境品牌进一步打响。
重点改革深入推进。紧紧围绕改革促发展定位,在经济体制、城市建设、民生发展、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实施了一批改革事项。积极探索红色资源活化利用新路径,通过科学保护、延伸产业等方式,增添红色文化资源传承新动能。探索村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明确“八种情形、七项处置、六个步骤”。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兴贤兴国”人才回引工程,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建立招才引智联络站。
开放合作持续深化。用好部委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等政策,紧盯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等机遇,向上争资金61.81亿元,同比增长53.6%,完成年度争资目标任务的103.02%。主动放大坐标系、找准参照地,出台《兴国县对标赶超先进县实施方案》,全方位对标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努力跨越赶超,实现“大县大作为”。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启动建设江闽物流港项目,对外开放合作活力进一步释放。
C
下大力气改善民生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民生保障迈上新台阶。40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45个提高民生品质行动项目扎实推进,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年投入16.5亿元,实施新改扩建项目92个,新改建校舍面积21.9万平方米,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县人民医院二期(传染楼)、嘉和医院、南坑乡卫生院等项目加速推进。把就业作为最大民生,全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4594人、转移农村劳动力9015人,就业创业形势总体平稳。高标准打造3家城市养老服务机构,实施21个乡镇敬老院提升改造“暖心工程”,成功举办全省第二届“模范兴国”县级慈善晚会,募集资金690万元。
文化事业实现新发展。大力推动文化保护传承,积极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示范区,大型兴国山歌剧《老镜子》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红色教育主题动画片《长征先锋》入选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苏区干部好作风”模范兴国红色品牌持续打响。有序推进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园服务质量提升、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兴国段)、赣州丰源温泉旅游度假村酒店等项目建设,驿博红兴谷研学旅行营地、潋城文创街区成为“网红打卡地”。持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打造城乡15至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承办赣州市第六届运动会,群众文体生活更加丰富。
社会治理得到新提升。大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红色文化+信访工作治理”模式,县委信访局获评“全国信访系统先进集体”。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全民反电诈、养老诈骗等工作,严厉打击“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群众满意度、安全感不断提升,长冈派出所被命名“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埠头派出所被评为“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县公安局获评全省“五型”政府建设先进集体。
D
切实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主流思想舆论巩固壮大。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选取15个示范点,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延伸领域建设,开展“扶德扶志、感恩教育”活动1500场次,评选表彰2022年第一期“兴国好人”13人。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三年专项行动,开展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专项整治。全面推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坚持“线上线下”同步舆情监管,持续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基层党建质量有力提升。深挖兴国特色红色资源,打造市级以上红色名村10个。积极推行“1+N+1”“强村带弱村”联村发展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探索不胜任不称职村干部处置、统筹优化村(社区)人员力量凝聚干事创业工作合力、“有事找书记”等3项特色做法入选全省第三届党务技能大赛项目。打造“让党放心、人民满意模范机关”,推动全县机关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出台《兴国县“两新”党组织书记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试行)》,持续壮大“两新”组织党员队伍。
干部人才队伍更加过硬。全面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在工作一线、急难险重任务中锻炼选拔干部。用好“奔牛奖”“蜗牛奖”等机制,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争先创优。高质量抓好干部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干部抓发展的眼界和水平。
正风肃纪反腐持续深化。以勤廉兴国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从严治党,推动“一岗双责”落细落实。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规范权力运行。持续开展“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红色基因”行动,向“十种”干部现象、“四种”不良风气宣战,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干部作风持续好转。大力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推动乡镇纪委内涵式发展,25个乡镇实现立案审查群腐案件全覆盖。一体推进“三不腐”,全年立案196起197人,形成了强大震慑,政治生态持续向上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