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兴国县长岗乡合富村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正在看书。

在章贡区洪城巷社区食堂,老人们正在用餐。

在兴国县埠头乡龙砂村芦笋基地,村民正在清理芦笋杂枝。

兴国县埠头乡龙砂村产业基地。
□记者萧森 钟清兰 通讯员李玲 文/图
“中国人民已挺起胸膛,中国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
“老百姓欢欣鼓舞的精神面貌,安居乐业的生活,到处可以看到……”
“居住在这样的社区里,每天都很开心快乐,不会觉得老年生活孤单寂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期,我市城乡社区居民持续掀起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大家在畅谈生活变化中感受到稳稳的幸福快乐。
连日来,记者走进城乡社区采访了解到,全市党员干部积极行动,深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基层,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工作实际相结合,全力促进乡村振兴,积极推进移风易俗,着力加强民生保障,努力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1 助推群众增收致富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近日,记者走进兴国县经济开发区振兴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宣传标语格外引人注目。广场上,老人和小孩在玩耍逗乐;帮扶车间内,工人们在裁剪、缝合、装箱,忙得不亦乐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社区正在组织党员、居民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
振兴社区所辖的思源小区,是兴国县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小区。“从深山老林搬进县城,告别破旧土坯房,住进了思源小区新房,小区配套齐全,再也不用担心老人看病、小孩上学问题了,搬迁前后生活变化太大了。”在振兴社区,从兴国县城岗镇罗兴村深山区搬迁到此的吴才荣高兴地对记者说。
思源小区是该县29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的一个缩影。为解决移民搬迁安置点长效管理和搬迁群众后续扶持问题,该县创新实施了异地搬迁“点长制”,由县领导或乡镇领导担任安置点“点长”,统筹调度、督促落实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各项工作,解决“谁牵头”“抓什么”“无钱管”“管日常”等问题,有效促进全县安置点长效管理,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瑞金市叶坪镇7000余亩蔬菜种植基地,青翠欲滴的蔬菜长势喜人。“我在蔬菜基地做事两年多了,每个月有2500多元收入,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又能照顾到家里,日子过得很踏实。”该镇朱坊村村民钟春秀说。
瑞金市叶坪镇立足镇域资源禀赋,通过土地流转,大面积发展大棚蔬菜产业,并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职业菜农”生产经营模式,培育了蔬菜种植户100余户,吸纳周边劳动力500余人,同时链接了80户脱贫户实现收益分红,实现产业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我们将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奋力开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局面。”叶坪镇党委书记王林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近年来,我市乡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广大乡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富民产业等发生蜕变,赣州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驶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快车道”,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于都县梓山镇占地8000多亩的富硒蔬菜产业园里,村民们正在忙碌着。该产业园区组建了蔬菜专业合作社11个,带动周边约300户农户承包大棚种植蔬菜,并通过入股合作社、进园务工等方式,辐射带动周边2800多户农户增收。
兴国县埠头乡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蔬菜、脐橙、烟叶、杨梅、中药材、灰鹅等特色种养产业,建成产业基地49个,带动农户3659户,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613.8万元,村均收入达43.8万元。
在信丰县嘉定镇黄家坑村幸福橙园,金灿灿的脐橙挂满枝头,很是诱人。该果园通过“采摘+电商+供应链”多元化产销模式,先后带动周边300多户脱贫户实现家门口就业。目前,信丰县脐橙种植面积总面积27万亩,总产量超20万吨,脐橙产业集群总产值超过30亿元,带动一大批果农、村民增收致富……
“我真切享受到党的好政策,感谢共产党,永远铭记党恩。这段时间,社区开展了系列活动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学习,我们更加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居民李善林感激地说。
2 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在石城县屏山镇长溪村,一条条村道干净整洁,一个个农家庭院舒适惬意,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的“树立文明新风破除传统陋习”“移风易俗建设美丽乡村”等文明宣传标语与房屋相互映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促进村风、民风发生喜人变化。
“有了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的约束,村里滥办酒席的现象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已逐步深入人心,风气越来越好。”长溪村村民赖继文说。
“作为全市‘请客不收礼’文明新风的发源地,我们将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乘势而上,继续做好‘节俭办宴席’‘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移风易俗后半篇文章,让乡风文明底色更足、品牌更响。”屏山镇干部吴伟桦说,该镇发挥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伍作用,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通过移风易俗、家风家教、法律知识等有针对性的宣讲,让文明新风入脑入心。
近年来,石城县围绕“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目标要求,坚持政府主导,突出示范带动,强化宣传教育,积极推进移风易俗,不断提升乡村文明程度,涵养培育文明乡风,筑牢乡村振兴之基,形成了“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乡风文明品牌。
在寻乌县各村组屋场、田间地头,常可看见“理响寻乌”“山歌老王”等宣讲团成员,在用山歌、客家方言等进行宣讲。该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总抓手,打造了“百姓说事亭”“文明实践点”“学习大讲堂”为代表的红色阵地,重点围绕理论宣讲、感恩教育、文化惠民、技能培训、典型创评、法律讲堂等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方式开展宣讲,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奏响乡风文明交响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最近,全南县陂头镇瑶族村火热开展“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主题活动。在村民改编的瑶族花棍舞歌谣声中,一对新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瑶族村党支部书记邱兵介绍,“不谈彩礼”的结婚时尚近年来在村里流行开来,目前该村“不谈彩礼”的婚事比例已占到90%以上。
“为了引导村民形成节俭崇德新风尚,村里健全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机制,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将简办红白喜事,不收受高价彩礼纳入村规民约,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理事的工作机制。”邱兵如是说。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南在深化乡风文明行动中,以推进省级婚俗改革试点为契机,打好“三个三”组合拳,持续掀起除陋习、立新规、树新风的文明热潮,全县城乡群众从观念到习惯、从文明素养到精神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讲排场的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人多了;餐桌上铺张浪费的人少了,勤俭节约的人多了……推进移风易俗,浓厚文明乡风,在赣南大地,一股股清新的文明之风扑面而来。
3 托起老人幸福晚年
采访中,记者来到兴国县埠头乡枫林村田庄上养老中心,看到风景优美的院子里,老人们正三三两两坐在一起聊家常;在娱乐区,大家看书看报、打牌、打麻将,或是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每天上午,老人们都会聚集在多功能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做手指操、跳健身舞,充满欢声笑语。老人的晚年生活沉浸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中。
“这里很不错,设备齐全,还有医院,一发现问题,很快就能处理。”今年90岁的刘仁寿说,他在田庄上养老中心住了5年了,环境好,空气好,也很安静,院子大,还建了小花园,他时常会去散散步、打打麻将,与老人朋友们一起聊聊天,生活过得很舒服。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养老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给予了更大的支持。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管理机制,培养敢创业善服务的团队,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照料护理服务。” 田庄上养老中心负责人涂治发说。
近日,晚饭过后,在社区干部的组织下,几名老人聚集在章贡区解放街道洪城巷社区邻里之家,开展“网格夜话”活动,一起为如何更好地开办社区食堂、社区治理等问题出谋划策。
“真是太方便了,环境也卫生,我现在每天都来这里吃饭。希望后期能有送菜上门的服务,对出门行动不便的老人更方便。”今年89岁的老人陈维俊说。
“饭菜口味好,对我们老人还有优惠,很好很方便,希望社区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相关部门要监管到位。”居民邹金发说。
针对社区引进第三方市场化运营食堂的后期管理问题,大家你一言我一句,现场气氛热烈,社区干部将大家的建议一一记下来。
“我们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老年人的需求,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有效解决老年人‘一餐热饭’问题,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解放街道洪城巷社区党委书记何敬英说。
近年来,解放街道致力于为社区老年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不断深化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加快打造新赣南路社区嵌入式居家养老中心、洪城巷社区“红色社区”邻里之家、西津路社区“便民食堂”,通过“党建+居家养老+网格服务点”模式,立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多形式开展老年人活动与服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我市各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满足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强刚需、补短板、抓规范,着力打造了兜底有保障、普惠有供给、高端有选择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切实加快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稳稳托起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党给人民带来了好生活,现在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大家都安居乐业,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可以安心养老。”84岁居民黄孝岳说。
大家谈
党的恩情比海深
在赣南,许多基层群众通过当地村党支部等组织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采访中,众多社区居民谈起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存感激,表达了对党无限拥戴。
●兴国县东村乡居民刘仁寿:“我每天都看新闻,通过新闻来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后来也通过养老中心组织的活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对党的二十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党的恩情比海深,没有共产党,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呀!现在国家强了,科技强了,共产党一心为民,百姓生活水平好起来了,才有了我们幸福的晚年生活。”
●兴国县经济开发区振兴社区党支部书记曹先庭:“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口号喊得再响亮,不如把一件件实事做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让进城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石城县屏山镇长溪村村民赖继文:“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中,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更好地实践新时代文明风尚,推进移风易俗建设美丽乡村行动。”
采访手记
凝聚团结奋进的力量
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如何让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在具体的工作中还有诸多难题待破解。
记者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蹲点采访中,发现多地党员干部在探索破解难题方面有好的做法。比如兴国县通过“点长制”让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实现“点长兴”,使进城后的居民过上新生活,家庭收入、教育、就医、就业等有了新渠道,他们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没有了后顾之忧。比如上犹县平富乡,为了能强力推进主导产业发展,乡里以“党建+”切入,推出了产业发展业长制——对每项主导产业确定一名乡党政班子成员担任业长,由其领衔组建工作专班,具体负责相应产业发展。再比如兴国县埠头乡龙砂村,组建“龙砂村乡贤助力团”,充分激发乡贤力量,助推乡村建设。乡贤们不仅出资建设乡村,还直接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得到当地群众的充分好评。
我们要深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基层、进社区、进厂矿,让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更加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确立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形成创新发展共识,凝聚团结奋进力量。在推进乡村振兴、加强民生保障等各方面工作中,全市各地要结合实际,提出更多的新理念、新举措,真正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