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余书福 钟清兰 实习生刘思妤
“家校共育出发点是好的,但我发现越来越变味了,一些老师把批改作业、检查作业这些事情全部交由家长完成,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近日,赣州市民吴先生致电赣南日报社民生热线8333666,埋怨个别老师“不务正业”。
吴先生所述并非个例。近段时间以来,赣南日报社问政赣州平台也接到了多名家长投诉。他们说,“既然家长都给代办了,那还要老师做什么?”
家长不满
有的老师成了甩手掌柜
“唉,所谓家校共育,就是学校不断给家长布置各种任务,包括打卡、接龙、做题、投票、收集截图、点赞、检查听写背诵等等,让家长苦不堪言。”市民周先生这番话道出了众多家长的心声。
“每次看到家长群里一大堆被老师催促打卡做作业的消息就很烦。”市民刘先生说,“我们做家长的上班也很辛苦,回家后还要完成给孩子辅导功课等老师布置的各式‘作业’——有的‘作业’居然是要求家长在上班时间观看直播视频并拍照上交。”刘先生说,平时学校老师会布置很多让家长帮孩子画画、做手工的任务。
信丰县的陈先生说,他的小孩在读小学一年级,经常被学校要求看指定的电视节目、APP视频,或者是进行网络签名、参与调研等,这是一年级学生能做的吗?家庭作业最终变成了家长作业。“家长参与教育是应该的,但形式主义的内容太多,消耗了家长的时间精力,使家长真正关注教育本身的时间反而更少。”陈先生抱怨道。
不少家长反映,学校老师长期让家长答题、投票、填写各种问卷,让家长苦不堪言。兴国县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她小孩学校的课间操,老师竟然也让家长来教,还要求家长一周内必须教会。
市民胡女士是四年级学生的家长,下班回家后,晚上7时开始辅导小孩作业,一直忙到晚上9时过后,每天都是如此。让她费解的是,老师让学生买辅导作业,却不让学生带去学校做,而是放在家让家长教。“孩子放学早,还上了延时课,为什么不在学校做作业、让老师辅导?为什么非要等家长下班后辅导?”胡女士认为,本该老师做的事推给了家长,老师就成了甩手掌柜。
崇义县曾女士的小孩正读小学四年级。她夫妻俩在外地上班,小孩平时由她年迈的家公、家婆照看,但老人文化程度不高,很多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无法完成。“有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做海报,小孩没有完成,老师竟然在家长群里公开点名批评,完全不考虑学生家里的实际情况。”曾女士很恼火,认为老师并没有很好地尽到教书育人责任。
“老师布置画画、做手工、做海报、制作PPT等学生课外作业任务,为难的是家长,有的连孩子爸妈都未必能完成,更何况是家中年迈的老人。”赣县区市民李先生说,有的班级老师给学生灌输的思想不是重在参与过程,而是评比结果,导致学生一味追求作品精美好看。于是有的家长为了帮助孩子完成作业,直接花钱去广告店、打印店请人设计、打印,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老师诉苦
个别家长对孩子放任不管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有机的教育整体,二者不可分割。对于家长吐槽老师把分内的工作转嫁给家长,不少老师也觉得委屈,认为有些家长缺乏足够的责任心,不愿与老师沟通,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丢给老师。
在南康区某小学担任六年级班主任的叶老师说,不少家长一边渴望孩子成长成才,一边又不愿承担对孩子的监管职责,把孩子的一切教育问题都甩给老师。她说,她班上的一名学生,对老师布置的英语作业经常不写,甚至不交。老师多次打电话给其父母,让他们督促孩子完成好作业、改变学习上的不良习惯,得到的答复却是:“我们很忙,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再说我们又不懂英语,怎么教?孩子学习成绩不好,难道不是你老师的责任吗?”
经开区某小学老师唐女士告诉记者,现在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名次,极少关心孩子的表现。她担任学校五年级的班主任,还要教3个班的数学课,每个班级四五十名学生。有时写教案都得晚上加班,如果还要批改所有学生的作业,确实有点忙不过来,所以要求学生家长协助批改家庭作业,也是迫不得已,绝对没有当甩手掌柜的意思,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生们好。
“我特别希望家长和老师能在孩子成长的基本价值观上达成一致。”章贡区某小学四年级班主任杨老师说,“不要觉得家长和学校或老师是甲方乙方的关系,更不要制造矛盾,而是要共同努力去完成教育孩子的任务。”杨老师说,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在物质上家长都不愿意亏待自家孩子,但在学习辅导上就缺乏耐心,甚至放任不管,有时还抱怨老师布置的作业过多,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埋怨老师没有教好,把责任都推到老师身上。
宁都县某小学语文老师谢先生说,其实家长抱怨教学上的事情还是少数,更多还是对群里发布的打卡、接龙、网上答题、收集截图、网络投票、观看视频等任务很是心烦。谢老师直言,因为这是上级部门下达给学校的考核任务,如果不完成就会被通报批评,老师只好被动接受,最后通过班级群或家长群来布置给学生家长协助完成。“老师夹在学校和家长之间两头受气,有苦难言。”
记者调查
家校共育“遇冷”因素多
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应该说家校共育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家庭和学校应紧密结合,共同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前述种种问题却让人觉得,家校共育在家长、老师面前似乎都“遇冷”了。问题出在哪里?记者多方采访,理出以下几个方面:
家校共育意识淡薄。记者采访了解到,多数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不重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容易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与学习成绩无关的事置若罔闻,也不愿意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有少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很少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并希望学校不要安排太多事情给家长。部分老师也没有足够重视家校共育,往往仅在学生犯错或是表现不佳时才会主动与家长联系,平常则很少和家长进行沟通,没有及时了解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家校互动明显不足。教师与家长交流的内容主要是与学生学习成绩相关,在思想品德、生活习惯、心理成长等方面的交流很少,并且内容单一。教师联系较多的家长,多是“问题学生”或者犯错误学生的父母,对于其他的“普通”学生,教师很少会与其家长沟通。此外,家校共育一般以老师单向联系家长为主,常态上形成了以教师向家长传递信息为主的局面,缺少家长向学校反馈信息的机制,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互动明显不足。
学校管理不规范。个别教师中存在以权谋私现象,或是出于利益输送,或是因为人情,给家长下达一些所谓的任务。市民郑女士告诉记者,前不久,老师让家长陪同孩子去看电影,并且规定只能在一家电影院看,导致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排长队买票,引起很多家长的不满。而她没有买到票,小孩便哭闹,担心没有看电影会被老师处罚。郑女士投诉后,学校查明真相,发现是某老师受影院人员委托,在未经学校许可的情况下,私自给学生发放电影宣传单。
学校非教学任务繁重。很多家长表示,学校确实有很多非教学任务布置给家长,比如各种打卡、接龙、投票、点赞、收集截图、关注公众号、下载APP、看视频和直播、参与问卷调查等等,偶尔一两次没问题,但经常性地被要求去做就不妥。其中很多操作还都流于形式,仅仅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要求,并没有真正让孩子学到知识,对孩子的教育也没有任何帮助。另外,还有不少学校组织的活动,虽然老师都有一句“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但不少家长表示,这种自愿都是“被自愿”。
内行支招
多方联动优化家校共育
曾经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黄贤标对赣南日报社问政赣州记者表示,家校共育任重而道远,要靠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六位一体紧密结合、协调一致的机制,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让家校共育之花绚丽绽放。
市政协委员、赣州市厚德路小学副校长陈悠禄说,学校和家庭在家校共育中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双方要形成家校共育的基本共识,构建起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家庭与社会分工负责又紧密合作的教育行动共同体,各方均不能缺位。
陈悠禄认为,教师除了教书育人,还需要有教育智慧和责任担当,要让家长感受到老师是真心爱孩子的。“增强家校双方的沟通至关重要。很多事情双方多沟通,说开了,家长也能理解。”陈悠禄表示,“孩子进步时也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多给孩子和家长鼓励与信心,而不只是在学生表现不好的时候去向家长告状。指责太多只会导致家长怕与老师联系,又怎么形成家校合力呢?”当然,要让学校少下达一些非教学任务,让教师把心思主要花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也让家长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
记者采访得知,我市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努力推进家校共育、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市妇联、市教育局等印发了《关于指导推进赣州市家庭教育的规划(2022—2025年)的通知》,对家庭教育工作做了长远的规划,并联合开展了多项活动,引导广大家长树立家庭教育观念,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全市已有15个县(市、区)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其他地方也正在筹建。此外,市妇联还举办了一系列的家庭教育主题活动,通过微讲座、家庭访谈、节目展演、直播课、线上交流、社群讨论等形式,与家长共同探讨“双减”背景下家长角色的转变、家庭教育的提升和家校共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