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彬
认识一位年轻的朋友,原本是个从事工程建筑的小老板。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一位作家的新书首发式,并由此认识了作家本人。此后,在频繁的交流中,这位小老板对文化越来越感兴趣,进而激发了自小有之的对文学的那份热爱,甚至也拿起笔来开始圆自己的文学梦。没多久,我们就先后在当地的两家党报看到这位小老板发表的文章,让人感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如今这时代,在很多人眼中,发表几篇文章并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但对于一个已经很多年不接触书本更不提笔的人来说,我认为,这事还是算得上一个小小“奇迹”。它再次证明,只要从内心喜欢一件事,并使之成为一种动力、一种推动自己不断前进的精神,就必然会有相应的收获。这确是应验了“唯有热爱最神奇”这句至理名言。
纵观中外文学历史,自身文化底子薄,出于对文学的热爱而成为文学大咖的事例并不少见。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少年时因家里贫困只上了两年学,但他热爱学习,哪怕在四处流浪他也从不忘记读书,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他所创作的散文诗《海燕》,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高尔基的事例可能远了点,再说一个更近的。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位只上过一个月学的自传体作家高玉宝。高玉宝参军入伍开始学习写作,认不得字就用符号记录,边写边学,边学边问,边问边练,以写促学,以惊人的毅力写作,1955年,他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高玉宝》,出版发行后引起热烈反响,而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儿童剧和电影《半夜鸡叫》更是家喻户晓。对文学热爱所收获的成功,使高玉宝笔耕一发而不可收,高玉宝创作了《春艳》《我是一个兵》《高玉宝续集》等多部长篇小说,发表了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共计200余万字。在创作的同时,还受邀到部队学校、机关工矿作报告5000多场,高玉宝对文学的热爱和因热爱而带来的成功震撼了一代人的心灵,成为新中国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热爱学习的佳话。
现在,社会发展了,读书已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但喜欢读书的人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为什么读书容易了,大家反而没以前那般亲近书本?是我们把心底的那份“热爱”弄丢了吧!上述事例充分证明:唯有热爱,才有动力;唯有热爱,才会成功。文化的魅力是永恒的,仅有物质,人们的生活未免过于单调,融入了文化,生活才能真正丰富多彩。那位年轻小老板虽然只是个寻常百姓,但他的“华丽转身”颇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