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足证中原韵 礼俗犹留三代前——

亻厓话识客家

赣南日报 2023年11月09日 文瑞

位于赣州城区龟角尾公园的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资料图片)

  □文瑞

  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亻厓话,客家人基本会说亻厓话。

  据史料记载,从清朝顺治年间开始,清政府强行实施人口转移政策,将大量的客家人从梅州、赣南、龙岩往中国的西南方向迁徙。这便是客家历史上著名的第四次大迁徙。

  当年,数以万计扎根赣粤闽边区的客家人,在繁衍数十代之后,再一次身负祖牌,抛弃已经熟悉而亲切的家园,筚路蓝缕,一路西行。一队一队的客家人,扶老携幼,拖儿带女,肩挑箩筐,手推鸡公车,嘴里说着客家亻厓话,翻山越岭,涉水蹚河向未来的家园一路走去,一路散落于湘江黔岭、巴山蜀水间,其中一部分在四川成都龙泉驿洛带留了下来。三百多年来,客家人在龙泉驿建家立业,筑屋砌寨,繁衍子孙,传承文化,洛带因客家人的到来而繁荣,渐成街衢,乃至发展为闻名一方的名镇。这批客家人把从赣粤闽客家故土培植出来的文化特质,不仅坚强地传承了下来,并且借助成都平原的辽阔意境,把客家文化淬炼得有了特别的韵味。现如今,精致的客家古街上分布着江西会馆、广东会馆等一座建筑精美的客家建筑,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远徙而来的客家人仍然保留着浓浓的客家乡音。

  “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从遥远的南方迁徙到西南,三百多年过去了,这批客家人将祖宗创造的语言如烙印般深深地流传了下来。第20届世客会在成都举办时,洛带古镇成为最主要的恳亲地。在这片土地上无处不飘扬着一种共同的语言——亻厓话。尽管远隔千万里,尽管彼此初识,浓浓乡音却如此稔熟,三百多年前从赣闽粤带来的亻厓话,与三百多年后从海内外各地带过来的客家乡音,交流的竟是如此的亲切与欢快。

  这不仅是一个感人的瞬间,更是一个民系文化的伟力。语言,是一个民族抑或一个民系的根脉。当一个民族或一个民系的语言或文字消亡后,特征便会丧失。一千多年来,客家人遍布海内外每个角落,却心心相通,靠的就是共通的语言交流。

  客家方言第一人称叫“亻厓”,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词语。出门在外,只要听到有人说到“亻厓”,便知道他必定是客家子民了,只要你说得出“亻厓”,就一下便能融入到客家人群中去。故此,语言学家将客家方言趣称为亻厓话。亻厓话成了客家方言的代名词。

  江西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赣南,赣南是全国最大的客家方言区。除赣南外,客家方言亦分布在江西省其他地方,比如遂川、万安、铜鼓、广昌、永丰、宁冈、井冈山、万载、修水等。

  “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这是晚清诗人黄遵宪对客家亻厓话的描写。客家亻厓话,因为缘于中原古语,再融合土著方言,因而保留了诸多古汉语的痕迹,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比如,称黑色为“乌”,称脸为“面”,称稻子为“禾”,称绳子为“索”,称吃为“食”,称早上为“朝”,称白天为“昼”,称跑为“走”,称走为“行”……此外,客家亻厓话还保留了较丰富的中原古汉语的语韵,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首诗押的是入声韵,用客家话读起来就更押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