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星》报刊载的漫画。 (资料图片)
□邓强 段刘娇
中央苏区时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粮食工作,把解决根据地军民的粮食问题视为革命战争胜败的重要条件之一。1933年春至1934年秋,中央苏区先后开展了3次借谷运动,向苏区群众借谷达100万担,有力保障了红军及各级苏维埃政府机关人员的粮食供给,为支援革命战争、巩固红色政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第一次借谷20万担:
广泛动员,迅速完成
1932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四次“围剿”,对苏区群众实行“大烧、大杀、大抢”,烧毁房屋数万间,抢去谷米数十万担,造成“群众损失不可计数”。加上粮食因灾歉收,一些奸商趁机囤积居奇,粮价飞涨,红军粮食供应开始出现困难。
1933年2月8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发布《关于在粉碎敌人四次“围剿”的决战前面党的紧急任务决议》,强调要集中一切经济力量,借20万担谷子来帮助革命战争。2月16日,《红色中华》报专门刊登文章《借二十万担谷子给红军》,要求在两个月内完成借谷任务。3月1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训令《为革命群众借谷供给红军》,训令要求“限三月份内各县要一律将群众借谷一事办完”,并从保护群众利益出发,制定了借谷办法。比如,根据当地实际情形和群众出谷数量决定借谷分配数量,不搞“一刀切”;对老苏区、新苏区、边区等区别对待,以群众革命意识及受反革命摧残抢劫程度等决定借谷数量。同时要求各级苏区政府以演新剧、贴标语、出画报等通俗易懂的形式,抓好宣传鼓动工作,“禁止不做宣传而用强借摊派的命令主义方法”。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印发了借谷票,群众交来稻谷,经办人在借谷票上填写借谷数量,加盖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及经办人印章作为凭证。持有借谷票的农民,可以抵当年土地税,对抵税有余的,还可以向苏区政府领回现款。借谷实际工作中注重加强监督管理,禁止贪污、浪费,对卖出谷子所得款项,做到专款专用。
第一次借谷运动坚持实事求是,宣传动员到位,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借谷20万担的任务很快完成。苏区群众中涌现了一批“借谷不要收据”的模范个人和超额完成借谷任务的模范县区,《红色中华》报以“踊跃借谷给红军”“退回谷票的模范”等为题,宣传报道群众踊跃借谷事迹,树立正面典型,为后续借谷打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
第二次借谷24万担:
多措并举,基本完成
1934年4月,广昌战役打响。红军战士经过18天苦战、血战,作为中央苏区北大门的广昌最终失守。随着战事接连失利,中央苏区大片领土丧失,战争形势日益恶化。为应对这种不利局面,红军加大了“扩红”工作力度,军粮需求也急速扩大。
1934年6月,中央人民委员会发出号召——《为紧急动员24万担粮食供给红军致各级党部及苏维埃的信》,要求紧急筹集粮食供应红军。当时苏区稻谷未熟,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群众手中余粮也不多。通告发出以后,借谷数量没有达到预期。为按期完成任务,苏区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调动各级职能部门发挥效能。一是加强宣传鼓动,把“收集24万担谷子”与“扩大5万红军”的口号作为“争取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广泛宣传动员,凝聚干部群众共识。二是要求节省运动与借谷运动同步开展,不以借谷代替节省,在完成节省计划的同时完成借谷计划,二者不可偏废。三是防止和纠正可能发生的错误行为,纠正向地主富农姑息妥协的做法等。四是党对粮食动员负绝对责任,注重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采取更多有效办法,调动各级粮食部、粮食调剂局、粮食合作社发挥效能,按期完成“动员5万红军,24万担粮食”的战斗任务。
经过一个多月的宣传动员,苏区群众与红军共克时艰,节省每一粒粮食保障前线供应,最终基本完成了借谷24万担的任务。兴国县和瑞金县提前超额完成借谷任务,受到中央人民委员会嘉奖,赠给兴国县“布尔什维克的粮食动员”红匾,赠给瑞金县“粮食动员的模范”红匾。
第三次借谷60万担:
热情高涨,超额完成
1934年6月25日,共产国际复电中共中央,同意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的决定。此时,数次反“围剿”斗争对苏区各类物资消耗很大,红军供给越来越困难。红军部队的战略转移,需要补充大量军粮,如何筹集粮食成为首要问题。
1934年7月19日,中央粮食部召开第一次各省县粮食部长与仓库主任联席会议,主要内容是总结半年来粮食部的工作,部署当年秋收后动员60万担借谷和征收土地税工作。在毛泽东、罗迈(即李维汉)、陈潭秋、王首道等同志见证下,各县粮食部长签订了秋收借谷竞赛条约,第三次借谷运动如火如荼开展起来。7月22日,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央人民委员会作出决定,要求在9月15日前完成秋收60万担借谷,同时立即征收今年的土地税,24万担的借谷在1934年土地税中归还,60万担借谷在1935年与1936年土地税中归还。当年秋收,苏区粮食产量普遍增长一成左右,农民手中有粮,加上苏区各级党组织充分动员,广大群众拥护革命战争的热情高涨。9月30日,陈潭秋在《斗争》报发表《秋收粮食动员的总结》,指出“秋收借谷动员完成六十八万八千余担,收集五十八万八千余担(未收集的大部分是迟熟的地方还未割禾)”。至此,第三次借谷运动超额完成。
在苏区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第三次借谷运动政治动员充分,把借谷运动开展成为真正的群众运动,很多群众自愿交回政府发放的借谷票,要求把借谷改为节省,借谷不要国家归还。红军长征后,一些尚未兑现的借谷票就留在苏区群众手中。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继续履行红军当年的承诺,按时价兑换粮食或者现金。
中央苏区的三次借谷运动,为前线红军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应,有力支援了反“围剿”斗争,也为红军主力战略转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粮食作为当时苏区群众的主要生活物资和收入来源,苏区群众倾尽所有帮助红军,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无不体现了苏区群众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在苏区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