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钟清兰
选毛、拙毛、齐毛……120多道工序的手工毛笔制作过程,王士宏每天不断重复。繁琐枯燥,他却乐此不疲,30多年如一日,专注各道工序的每一个细节,坚守着祖传的毛笔制作技艺。
王士宏是石城县王润生笔庄负责人,王润生毛笔第三代传承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毛笔制作工高级工。凭借着精湛的毛笔制作技艺,获评为赣州市第二届“赣州工匠”。
文房四宝,笔居首位,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毛笔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以致有了“书法佳不佳,笔居其半”的说法。“我家是毛笔制作世家,我爷爷从小就学做毛笔。”王士宏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因家境贫寒,他爷爷挑着笔担,在广昌、宁都、石城等地从事毛笔销售工作,三十年代末期,为了逃避战火,他爷爷在石城定居,创办了王润生笔庄,一直经营到现在。
因爷爷、伯父、父亲都从事毛笔制作,王士宏从小耳濡目染,对制作毛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5年,王士宏初中毕业后,开始从事毛笔制作,进入这个行业至今近40年。“学做笔头是跟着我伯父学的,学做笔杆则是跟着我父亲学的。”王士宏回忆说,那时他爷爷已经80多岁高龄,只能口头上传授他各道工序的要点和技巧。
“毛笔看似简单,实则制作考究,有120多道工序,要求严苛,工序繁杂。”王士宏说,毛笔分为笔头和笔杆,笔头制作包括压毛、整毛、夹衬毛、圆笔、护外毛层、修笔等,最后是绑线晒干。笔杆从选取材料到制作完成也需要十几道工序,包括掏空洞、镶制笔头、上胶、梳毛等,最后去除杂毛并自然风干。
“制作毛笔实际上是很辛苦的,比如有一道工序是将毛浸泡在冷石灰水中,手也要浸在石灰水里分拣材料,一年四季,手被泡得没有一处好皮肤。当时石城开办毛笔厂,很多学徒学不了几天就跑了,受不了这个苦。”王士宏说。
王士宏花了8年时间,学习制作毛笔的各道工序。在以前,手工毛笔需要不同工序的匠人师傅分别完成。到了王士宏这里,他可以一个人从头到尾制作出一支毛笔。1996年,王士宏接过笔庄,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一直到现在。
“毛笔有‘四德’:尖齐圆健。一支好毛笔,必须具备这‘四德’。”王士宏介绍,尖指毛笔的笔锋尖如锥,写字的时候提起来笔锋很尖锐;齐是笔的笔锋掰散劈开后,笔锋很整齐;圆是指笔肚的圆润,不凹不凸,这样的笔含墨量更多;健则指笔写字的时候弹性好,横竖撇捺点,都能回归到正位。
王润生笔庄生产的笔廉具“四德”,备受市场欢迎,其中的秘诀,就在于王士宏一直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制笔的每道工序都做到极致。
从杂乱无章的毛料变成一支做工精美的毛笔,挑毛是第一步。“笔毫的原料主要有羊毛、黄鼠狼毛、野兔毛、石獾毛等。一支好毛笔,选材择料是相当重要的,有一句行话叫作‘千万毛中选一毫’。像这个羊毛,我们要选锋颖深长的下贴,锋颖更短的放在上面,经过这样配比,笔就不会分叉,也很耐用。”说起如何制作一支好笔,王士宏如数家珍。
制笔过程中,如何把好每一道关键工序,全凭艺人的手感和眼力,笔尖粗细、长短以及锋状均有讲究。经过近40年的沉淀,王士宏制作的毛笔,技艺精良、品质上乘,为笔中精品,写起来行云流水,吸墨也好,枯笔润笔用起来均得心应手。
在传统的制笔工艺基础上,王润生毛笔还在笔杆上面加入了雕刻、篆刻、镂雕等,使毛笔兼具实用、玩赏、收藏、馈赠等多种价值。王润生毛笔年销售10万余支,产生经济效益100余万元。产品不但热销周边省市,还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
这些年,王润生毛笔拿了很多奖。2013年获江西省旅游商品博览会三等奖;2016年获赣州旅游商品博览会铜奖;在2017年和2019年江西省“振兴杯”毛笔制作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大赛优秀奖;2020年参加全国文房四宝用品制作职业技能竞赛(江西进贤文港赛区)荣获冠军;2021年,王士宏获得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轻工业职业能力评价中心颁发的毛笔制作工三级职业技能证书。
“毛笔制作工艺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历史情怀和审美情趣,传统的手工艺依然保存着不可替代的价值,焕发着独有的魅力。我会坚守初心,传承古老技艺,守住文化根脉。”王士宏说。
为此,王士宏积极参加技能竞赛、非遗工匠展示展销、传习传承等活动,参加了赣州市图书馆举办的阅非遗传习活动和赣州市博物馆举办的赣南手艺人牵手学子传习活动,身体力行宣传毛笔非遗,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毛笔非遗。同时,发挥传帮带作用,传授毛笔制作相关技艺50余人次,带徒2人,致力于让毛笔制作技艺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