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钟瑜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一台锈迹斑驳的手摇缝纫机静静讲述着一段革命历史。九十多年前,于都县葛坳乡红军裁缝葛接调,挑着它从家乡出发,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为红军缝制军装。
“爷爷的荣耀,一直激励着我勤奋工作,为社会为他人多做贡献。”葛接调的孙子、于都县鸿讯服装有限公司生产班长葛九长这样说。
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发展动能。 如今,无数像葛九长一样的于都儿女,铭记历史,接续奋斗,助力于都县打造“中国品牌服装制造名城”。目前,于都集聚服装企业3850余家,从业人员超30万人,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900亿元。
深挖革命历史 增强红色认知
“当年,我们的先辈铁了心跟着共产党走,是对的。”梓山镇潭头村袁屋村民说,他们的这份自豪感,浸润于红色基因之中,代代传承。2022年,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蓝宇带领工作人员到潭头袁屋做了一次实地考察,发现这里的民居还保留有不少如“活捉马昆”这样内容的红军标语。当地居民反映,这里住过许多红军伤病员,曾挖出大量红军遗骸,安葬在附近烈士纪念碑旁。后经考证,这里曾是红军攻打赣州时的后方医院所在地。这段史料被进一步发掘整理、这些民居被列为革命文物后,袁屋的家家户户自发捐款修缮。
禾丰镇尧口村,4栋客家土楼墙上,180条红军标语饱经风雨后依旧可辨。红军标语守护人尹善祥告诉记者:“我们家几代人守护在这里,祖母和父亲去世时,都嘱咐我,千万要守好这些标语。”
一件锡制蒸馏器,见证三代人的坚守。2023年,于都县文博工作人员在靖石乡渔翁埠渡口开展文物普查时,意外发现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宅院。听闻工作人员前来寻访红色遗存,屋主主动取出这件珍藏已久的锡制蒸馏器,揭开一段尘封的红色记忆。据介绍,1932年红军攻打赣州期间,这处宅院被征为临时战地医院,军医正是用此器具蒸馏酒精,在简陋条件下挽救伤员生命,红军撤离时将消毒器具赠予他家。祖辈反复叮嘱要妥善保管,待国家需要时捐献出来。后来,屋主祖孙三代亲手将这件“传家宝”捐赠给了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让更多游客从中读到那段革命历史。
为守护这些散落民间的红色遗存,于都组织专门人员深入乡村,深挖革命历史,摸清红色家底。该县沙心乡邀请赣州市红色文化研究专家深入村组,发掘整理红色素材,还原红色印记;县史志研究室组建长征文化研究会,汇聚150余名专家学者,搭建党史研究宣传新平台;县教体局组织开展红色家园守护活动,让师生、群众成为红色文化守护者。“于都县红色标语保护和利用”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
红色文物、红色故事、红色史料的持续发掘和丰富,不断增强着于都人民的红色认知,激发出全县上下“新长征、再出发”的奋进力量。
弘扬长征精神 讲好红色故事
5月19日,于都长征源宣讲团为市直机关430余名干部职工代表作“永远的长征”主题宣讲,与大家共同感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这支2020年成立的红色宣讲队伍,几年间已开展宣讲1400余场次。
5月15日,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携《长征组歌》,为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师生们带来一场红色文化盛宴。这个现有160多名红军后代团员的红色合唱团,成立15年来,在南昌、上海、厦门、北京、广州和长征沿线开展公益巡演已超680场。
长征渡口,于都长征源演艺团表演的情景剧《告别》常态化上演,再现了当年中央苏区人民积极参加扩红时父送子、妻送郎的动人场景。这个2021年成立的红色演艺团,已公益演出600余场。
今年五一假期,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里,一群群身穿校服、系着红领巾的小红星讲解员轮番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讲述长征故事。
“我是在唱《长征组歌》和宣讲长征历史中成长的。”长征源合唱团成员、长征源宣讲团成员、“中国好人”于都县雩山水务有限公司管理人员陈香兰说,长征源合唱团成员来自70多家单位,还有开花店的、做美容的、办餐馆的、搞汽车修理的,每次演出大家争着去,事情争着干。他们经常长时坐车,非常疲惫,但一到演出现场就精神抖擞,力争场场完美呈现。“我们公益巡演《长征组歌》的动力,来源于对革命先辈的敬仰。我们演唱时,不仅观众掉泪,我们自己也在流泪。”陈香兰说,我们被红军的壮举感动,也被当年百姓支持红军的事迹感动。
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的长征源合唱团声乐艺术指导赖飞宏是个“00后”,他的堂爷爷四兄弟参加了红军,三个在长征途中牺牲,一个中途受伤后返乡。“他们的故事对我触动很大,歌词里提到的,我堂爷爷都亲身经历过!在演唱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这段时,堂爷爷和红军将士一道在雪山草地顽强前行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赖飞宏说,现在迫切希望能够参加长征沿线演出,实地感受亲人们经历过的苦难和艰险。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陈列着一双绑着绣球的草鞋,其背后的故事令无数游客感动不已。草鞋的主人、老红军谢志坚临终前,叮嘱后代要讲好红色故事。谢志坚的大女儿谢婷特地从深圳回到家乡租房住下来,以便更多地参加《告别》演出,她说:“我们都是为了传承弘扬长征精神!”
弘扬长征精神,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已经深深根植于都儿女心中。
挖掘革命素材,打造文艺精品,一批长征主题优秀剧目、歌曲、书籍、影视作品等脱颖而出,让长征精神直抵人心。历时3年打造的中国首部红色文旅史诗剧《长征第一渡》上演两年,演出450场,现场观演人数已超23万人次,该剧主题曲《从此》入选当代中国歌曲精品工程“听见中国听见你”2023年度优秀歌曲;《永远的长征——故事里的于都》记录长征壮丽篇章,成为广大读者永不忘却的记忆……
继承革命遗志 厚植发展动能
“我们等到赛手全跑完才收队,将近半个小时,我们保持一个姿势,累得发抖也坚持。因为这代表红军形象,感觉自己就是红军。”在新近举行的于都半程马拉松赛上,长征源演艺团成员、于都一家理发店的店主高金寿,果断在集结大桥参演号手。为了表演逼真,他带上了小时候帮助军人邻居搬家时获赠的五四式枪套和皮带。
高金寿是贡江镇长征村人,从小爱看历史剧,对红军在艰难境遇下能够获得百姓支持打下江山特别敬佩。看到发小成了《告别》的演员,他也立即申请加入。只要有演出,他都积极参加,即使被查出患有重病依然坚持演出。他还以长征精神引导员工,带领本店员工并倡导其他九家理发店员工每周轮回到县城各小区、文明驿站开展义剪活动,对65岁以上老人、退伍军人、五保户等提供上门志愿服务。“红军为人民付出生命都在所不惜,我们做这点贡献算什么?”高金寿说。
韩道连是兴国县人,在于都做生意,业务涉及窗帘、百货、副食、台球等。他与几名朋友一起参加长征源演艺团,现担任六队队长。他说,一场演出少时一百多人,不限人数时达两百多人,演出指令在微信群一发出,他就关上店门,从岭背镇开车赶赴东门渡口演出现场。大家都抢着来,骑着电动车从各个方向“呼呼”赶往目的地,从没听说缺过人。家住葛坳乡的团友骆朝阳,平日里居家耕田种地,一有演出,要么搭他的顺风车,要么提前坐班车或打的及时赶到现场。“做这个事很有意义,提升了我们的思想境界。”韩道连说,在演出中感悟红军的革命精神和为民情怀,特别真切,也给了我力量,促动我艰苦创业,每天经营到半夜,业务扩展到赣州各县(市、区)。
退伍军人李盈龙在家经营公墓山,2021年参加长征源演艺团,扮演第一个出场的吹号手,至今已演出300多场。他家有3个亲人当红军,一个在湘江战役受伤后假扮盐商回来,一个牺牲在长征途中,一个“北上无音讯”。“3个红军亲人对我一家影响很大,激励我和我儿子立志参军报国,激励我一天演出三四场也义不容辞,激励我干好工作回报社会,激励我投身为流浪者找家和参加‘宝贝回家’等系列公益活动。”
传承是铭记的最好方式,奋进是对英烈的最深告慰。当年,革命先辈以青春热血铸就精神丰碑;如今,后辈们将红色精神化作接续奋斗的血脉基因:从长征时的一架手摇缝纫机到现在年产值超900亿元的纺织服装产业,从红色故事的代代相传到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从当年红军简陋的办公室到如今一座幸福新城的崛起……新长征、再出发!红色历史的回响,红色基因的浸润,正为新时代红土儿女感恩奋进干事创业注入源源不竭的澎湃动能。
以文兴旅、以旅彰文。于都苦练内功,诚揽天下游客。该县依托辖内122处革命旧居旧址、41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了一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打造了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祁禄山红军小镇,红色研学如火如荼;打造了30多个红培现场教学点,开发了130多堂红培精品课程,形成8条红培精品线路,入选“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红培产品量质齐升;瞄准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等地客源,赴深圳、厦门、长沙、南京等地讲好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的故事;建设网上“数字展馆”,开展“云上游览”,搭建云上“红课堂”,让红色故事的传扬突破时空界限……今日于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文化培训中心、长征大剧院场场爆满,长征历史步道祁禄山示范段、红军街和全县各地举办的丰富多彩的红色活动,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仅2024年,于都就迎来县外红培、研学团队2000余批次21.4万人,接待红色旅游人次超过1155.9万,红色旅游综合收入逾96.12亿元,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今年4月,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推介2024年度优秀文物主题游径名单,“于都长征集结出发”文物主题游径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