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谈升
到了赣州的宁都,竹笮是必去的。
古时,宁都人对竹笮的称呼几乎都是加一个“嵊”——竹笮嵊。不过,客家人的方言念这个字时却是另外的音,叫“ying”,同“鹰”。赣江之源的古梅川从上游逶迤而下,贯穿竹笮嵊的全境,沿河田地一望无垠,处处都长出了密密麻麻的蔗,盛产蔗糖,蔗形状如竹,故称竹蔗。因屋场建在小山嵊上,得名竹蔗嵊,后谐音写成竹笮。
竹笮嵊的诱惑力是她的古风。这里的蔗糖、夏布遍及境内的每一坵田地每一座村落,家家熬红糖、户户绩苎麻(夏布),传统工艺带着客家人的灵巧、质朴和智慧征服着外来游人。站在高高的嵊上,一阵风吹来,村庄的空气里,总是飘着一股甜丝丝的糖香气味。冬至前后,土坯墙、青瓦片、木屋梁、一层高、方方正正的蔗寮总有人在忙碌。古法榨糖的蔗寮里生意红火,手工生产出的红糖(又称板糖)进入当地市场,成了抢手的必备年货。小小一方红板糖,令人思念起传统年节食品中的地道古老味,也生发出浓浓的甜蜜乡愁,成为游人的慰藉。绩苎麻,这种客家人的特有专利,古时写进了县志,织成的夏布卖到了江浙一带甚至出口东南亚。我想,联通世界的丝绸之路也许有竹笮嵊元素。
竹笮嵊的诱惑力是她的味蕾,舌尖上的中国氤氲着“大块鱼”的清香。小小竹笮嵊是“宁都大块鱼”名菜的发祥地,它既是竹笮嵊人的首创,也是享誉大江南北的客家佳肴。鱼肉鲜嫩、清新鲜辣,是一道不油腻又好下饭的菜。有人说,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宁都大块鱼就上了国宴,人民大会堂宴会厅菜谱上赫然有“宁都大块鱼”字样。惊喜的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当时宁都大块鱼应是顺理成章成为国宴的,因为,这道菜的食料均是出自没有任何污染的原产地——竹笮乡九塘村。在车水马龙的319国道旁,“竹笮大块鱼”店牌格外醒目、亮堂。年逾古稀并在这里开了40余年大块鱼美食店的老板赖长生穿得一身朴素,他与家人天天忙活,经营这道美食,无论宁都当地,抑或南来北往之客,以吃到竹笮大块鱼为幸事,所以他的生意一直红火。这天中午,我们品尝完大块鱼,赖老板开始絮叨着其中的故事——
话说九塘有99口山塘,而且都是清一色的黄泥塘,黄泥塘有机物含量多,加上周边都是甘蔗林,这样的天然环境最适宜放养草鱼。传统农家菜谱中,关于鱼的做法,都是小块煎炒或滑鱼(小块鱼汤),没有谁去切大块的,也没有谁想到做大块鱼。直到有一次,一户人家,在塘里捡到一条鱼,拿回家后,发现妻子去了娘家,做饭炒菜的重任便落在男子身上,男子笨手笨脚,将草鱼剖开后,拿起菜刀切成了手掌那么大的块头,然后配上辣椒、木葱等佐料,下锅煎炒一番就留在锅里焖着,一会儿,一大碗香喷喷的大块鱼就被他吃得精光。自此,他逢人便说,大块鱼好吃,村里人听说后,就纷纷仿效,拿出各自的绝招,大块鱼呼啸而出。
竹笮嵊的诱惑力是她的气韵。那些年,下乡知青段元星,爬遍大布村(今大富)的山山寨寨,用一把竹筒做望远镜,在高高的牛牯垛峰巅,如痴如醉地观测浩瀚星空。终有一日,他用肉眼发现了一颗新星,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奇迹。段元星一夜成名,破格进入中国科大深造,成了探索星空奥秘的杰出青年,这多少让国人记住了竹笮。牛牯垛上,那尊手持竹筒望远镜,体向后倾,仰望星空的雕像,印证了段元星为祖国天文事业执念的初心,也成为牛牯垛独具一格、别有洞天的胜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篇《十万家鸡下广州》的佳作,在《瞭望》和《人民日报》刊登,报道了竹笮嵊大布村农民在改革开放初期解放思想、勇闯市场、从事家鸡(宁都黄鸡)返销的事迹,如隆隆春雷,惊破了篱笆,竹笮嵊人不再观望,从禁锢中跳出,竹笮嵊的商品经济从此异常活跃,种养加工贩运势如破竹,尤其黄鸡养殖持续不衰。大布村就是这个时候改名大富村,寄托着美好希冀。如今,竹笮嵊已将黄鸡发展成为规模化养殖,年出笼10万羽以上的专业户有14家,其中50万羽以上的2家,全乡年出笼黄鸡400万羽,黄鸡养殖业、运输业久负盛名。今天,老区、湾区联动,合作更多,竹笮嵊以改革的勇气、开放的眼光拥抱大湾区,将原生态黄鸡直供粤港澳大市场,双向共赢。
工夫在诗外,竹笮嵊9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渐成城市向南发展的重要承载地,国家人社部对口援建的宁都高级技工学校便在竹笮嵊上,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成为宁都莘莘学子技能报国的新高地。还有那以轻纺服装企业为龙头的县工业园,也坐落于此,童装产业城、物流产业园合奏工业兴县的浪漫新曲。去年国庆节,千年古城的宁都,在举国欢腾之日,迎来了历史上第一辆火车,“和谐号”昂首开进了竹笮嵊火车站。激动欣喜之余,竹笮嵊借地生财,科学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城区活商、园区兴工、山区种养、全域旅游的布局,搭乘境内兴泉铁路、泉南高速一路欢歌。
小康路上,竹笮嵊人一个不落,一首美妙且铿锵有力的乡村振兴大合唱越过梅川,余音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