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节奏与诗意 2022年04月29日  风谷

  □风谷

  时已近夏,春天即将转身而去,此时,格外想念春天的节奏与诗意。——题记

  一

  春归大地,清新的气息,扑棱棱地从枝头、从芽尖、从花蕾、从新叶间溢出来、渗出来、跳出来,到处是活跃跃的生机。其实,季节之间的转换嬗变,很多时候并不明显,难以辨识的景致,有时就像不见界碑的疆域,寸土之内是吾国吾土,毫厘之外已是异国他乡。

  尽管如此,春天却有着最为清晰、细腻的层次和节奏。不说一个节气有一个节气的物候,甚至每一天都能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味觉、听觉呈现。这时,我总不由想起赣南客家一道叫九层皮的传统美食,在赋予每一层不同色彩和风味的同时,还有一层层被揭开时满满的期待,于是,便有了悬念、有了情节、有了想象和迫不及待的冲动。

  如果把春天比作一篇文章,那层次便是文章的肌理,能让人清晰感受到春天时序递进变化的细节,以及春天的呼吸。

  而一声雷、一缕风、一片云、一滴雨、一粒芽、一片叶、一瓣花……就像一个个灵动的词语,它们按照大自然的逻辑,组成句子,构成层次……一番谋篇布局之后,春天便踩着自己的语言节奏款款登台,开始了自己的主场。

  二

  “春到人间草木知”,我们向来以立春作为进入春天的标志,但立春更多是天文意义上春天的开始,对大多数地区来说,立春只是春天的前奏。立春之初,目之所及,万物之景与冬天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就像一个人刚从沉睡中苏醒,依然是睡眼惺忪、半睡半醒之间,还得养会儿神。虽然是半醒,但毕竟还是醒了,立春之后,山河逐渐朗润起来,万物蓄势待发。

  迎春花无疑是春天的信使,将春天的音讯送上枝头,纤枝婆娑,点点金黄,让昏晦了一个季节的天地,一下明亮起来。淡淡的清香,平和内敛,不动声色,不事张扬,却无处无时不在,提醒着人们的视觉和嗅觉:春天来了!

  此时,枯枝遍野的草地,也开始有了绿意。先是一点,怯生生的,小心翼翼探出个头,像初次登台,有点紧张、又充满期待,东张西望一番后,便开始邀约伙伴突突地往上冒,恣意盎然之间,绿连成了线,线弥漫成片,转眼,一派绿草茵茵。

  紧随迎春花的脚步,报春花、水仙花……争先恐后,开始了自己的烂漫花季,几乎一天一个模样。就这样,春天一层一层地打开,有点急促,似乎还有点慌乱。

  三

  慌乱急促之间,就到了滴滴答答的“雨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常想,雨水节气应该是从一朵梨花开始的。

  但我更喜欢白乐天的那句“梨花一枝春带雨”,梨花带雨,多灵动的画面,想想都美。这个词,后来常用来形容美人落泪的样子,一种夹杂着伤感的娇媚,楚楚动人的同时也让人心生怜惜。在文人诗词中,春天的梨花总是跟寂寞、伤感和离别联系在一起,以至成为一种文学现象。还有诸如“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离恨远萦杨柳,梦魂长绕梨花。”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有寂寞、有思念、有感伤、有离恨,就连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豪放派词人,面对梨花,也是满心惆怅,“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

  梨花被赋予伤情的文化意象,大概跟“梨”与“离”的谐音有关,以至于现代人们还忌讳一个梨分着吃。但在北方,却有春天吃梨的习俗,其寓意是吃梨让虫害远离庄稼。在遥远的农耕时代,庄稼丰收,是家国最大的祈愿。加上梨性寒味甘,吃梨“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腑之阴”,止咳清嗓效果明显,梨显然是吉祥之果。

  梨花开过,该是海棠盛放,柳絮飘飞了。

  柳无疑是最春天的。“柳絮风轻,梨花雨细”,怎么看,都是一幅绝美的风景。“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在浪漫诗人李白的笔下,梨白如雪、柳嫩如金,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不仅挑战视觉,还挑逗味觉,让人垂涎欲滴。

  这个时候,柳树的嫩芽是偏黄色的,在细细长长的枝条上冒出星星点点,然后慢慢黄起来、绿起来。柳树对春天颇为敏感,叶子还没完全长开,花却开了。

  待柳絮飘飞,春天的妩媚才真正展露。柳絮有个很文艺的名字——“柔荑”。荑,指的是草木初生的嫩芽,古时常用来比喻女子柔嫩洁白的手,《诗经·硕人》是这样描写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春日和煦,微风吹拂,一串串“柔荑”柳枝随风轻摆,如美人腰肢扭动,娉娉袅袅,不胜娇柔,好一个女人如柳柳如春! 

  四

  鲜花绽放、树木蓊郁、空气清新,春天像一位生机勃发的少女,体态日渐丰满。此时,入冬就藏伏于土的百虫,出“蛰”而动,应时而惊,惊蛰到了。花艳草绿叶青虫鸣,春天由“静”而“动”,声情并茂,愈加热闹起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的绽放,让此时的春天华丽而浪漫。

  在百花之中,桃花的文化意象最为丰富。行色娇艳的桃花,自古以来人们就喜其形、爱其色,成为美好爱情的信物和象征。“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国风·周南》)2000多年前的这首诗,奠定了桃花在爱情世界的花魁地位。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将桃花爱情意象递进到一个新境界的是崔护的这首诗。“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短短四句,迂回着赞美、喜悦、仰慕、寻觅、惆怅、失落……将一波三折的情绪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也道出了无数人那种似曾相识的情感体验。

  当然,桃花意象不仅于爱情,还有深厚的友情,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从兹一别武陵去,去后桃花春水深。”有充满浓浓人间味、袅袅烟火气的尘世俗情,比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我最喜欢的还是桃花所蕴含的隐逸超脱之情,其中最典型莫过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如此桃源仙境,怎能不让人流连而不思归?

  五

  当一缕淡雅清幽、若有还无、袅袅娜娜的清香飘过来的时候,我知道,那是白玉兰的味道,时至春分了。

  优雅地开、沉寂地落,绽放时不露声色,凋谢时淡然恬静,像一位高洁傲岸的谦谦君子,盛衰宠辱不惊。正是这种品质,让白玉兰自古以来就为人所推崇。

  清明一候桐始华,泡桐花开,清明如约而至。

  与清明相约的,还有漫山遍野的红杜鹃,如火如霞的红杜鹃,为淅淅沥沥、夹杂着一丝伤感气息的清明增添了一点亮色。然而,如果取“杜鹃啼血”之意,倒也契合了这个节气的内涵。

  此时,树木愈发繁茂,最初的嫩芽已经变成绿叶,新的芽苞还不断从枝条的各个地方冒出来,然后开枝散叶,成为春天新的一簇,它们推陈出新、前赴后继,都在这个时候追着春光、赶着趟往上生长。放眼望去,有树林的地方,尤其是绵延成片的山林,新叶一拨一拨,深绿、浅绿、鹅黄、嫩黄,拥着、挤着,以一种汹涌和怒放的姿态,呈现春天的成长和葱茏。

  花开着、树绿着、春天长着……转眼便进入谷雨。在北方,这是牡丹的花季,牡丹因此也叫谷雨花。20多年前,曾去过山东菏泽,在这个“牡丹花之乡”,我真正体验到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壮观,似乎只有“国花”之称的牡丹,才能给春天一个隆重而盛大的收官,也只有国色天香的牡丹,才吼得住这春天争奇斗艳、各不相让的百花。

  六

  春天就这样以自己的逻辑,一层层打开、一层层递进,每进一层,便褪去一分冬天的沉寂瘦削冷峻,增添一份春天的生动饱满和温慈。

  明眸善睐的春天嫣然一笑,天地便活色生香,粉的是桃花、红的是杜鹃、白的是玉兰……有一句话说得好,若与一朵花相视,你就会相信,它一定已经等了你几个轮回,才会在最美丽的时刻与你相遇……

  突然就想,人生亦如四季,有自己的时序、层次与节奏,须蛰伏时蛰伏,要抽芽时抽芽,该绽放时绽放,人生才会有盎然诗意,否则,一不小心就错了节奏、乱了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