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
我的家乡肖田吴村是四县交汇地,离宁都县城大约75公里。
我的母亲出生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三年10月,如今已到古稀之年。在我懂事的记忆中,母亲当时已是大队妇女主任,共产党员。母亲开了家裁缝店,村里谁家要做衣服,都上我家挑缝纫机到家,然后母亲上门裁剪、制作。闲余时间母亲会带领全村妇女晚上上扫盲班,识字学文化,算是高小毕业。母亲当时在农活方面是能手,印象中插秧、除草、收割样样全村第一,既快又好,几乎年年是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工作者,奖状挂满一墙壁。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刮到这里,母亲开了一家饭店,叫吴村饭店,当时是吴村大队最早也是唯一的饭店。母亲平时虽然勤劳沉默,可在为人处世方面深得精髓,在当地人缘好,讲话幽默、风趣得体,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主要客户是乡里、大队的干部,还有南北往来的客商,什么捉蛇收油的,收香菇特产的,刮松油砍竹子的,当时的吴村饭店,既有餐饮又有住宿。那时我正好小学毕业,我们兄弟姐妹四人的学费、生活费,主要依靠母亲经营饭店的收入,其次是父亲微薄的工资。
母亲聪明好学,制衣、烹饪都是自学的,书上看不懂的地方、不认识的字就请教我们兄妹,她这些优秀品质深深地植入我们四兄妹的灵魂中。母亲孝敬长辈,爱护晚辈,在村里、在亲戚当中,母亲往往就是雪中送炭之人、久旱送甘露之人。母亲,一位像男人一样的女人,顶起我们的全家,支撑起吴村这片天空。这绝不是瞎编,这确实是一位山村妇女、妇女主任、共产党员——我的母亲所做的平凡的小事和琐事。
20世纪90年代末,父亲去世,家里人财两空,负债累累。当时在老家真的无生存之出路,于是母亲带着仅有的300元南下深圳,踏上打工的行列,时年母亲47岁。母亲来深圳后加入钟点工、保姆的行业,用勤劳的双手扎根特区。后来,在母亲的带领下,吴村的妇女慢慢地走出大山,服务特区,现在南山蛇口大街小巷都留下了她们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老家肖田乡在蛇口做钟点工、保姆的,人数超过3000人,母亲像一道风景,点亮家乡半边天的致富之路。
母亲退休后,给我们带小孩。教育小孩的同时,还不断学习,她既能用微信、电脑,还能操作各种各样高端智能电器,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奇迹。如今,我和小弟都定居深圳,有房有车有公司,家庭和睦兴旺。妹妹和大弟在老家鸟枪换炮,盖洋楼、住别墅,实现了自己的小康梦。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是值得我学习、一生感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