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晨英
又是一年清明时,我登上宁都县城蓟背岭山巅,走进青松翠柏掩映的“赵博生烈士陵园”,陵园正中央巍然矗立着一尊金色雕像,一位年轻的红军将领,英姿勃发,高大挺拔,手握望远镜,目光坚毅眺望远方,雕像基座上镌刻着“坚决革命的同志——毛泽东”10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雕像后方,是一座造型为五边形,寓意五角星的墓冢,墓面上苍劲有力地书写着“赵博生烈士之墓”。站在赵博生烈士墓前,我深深地三鞠躬,思绪如阵阵松涛,涌动着他36年短暂而光辉的革命人生。
历史的时光追溯到十九世纪末,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1897年,赵博生出生于河北省沧县东慈庄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刻苦读书,立志从军报国。1917年,赵博生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分配入皖系军队任职,然而生逢乱世的他,遭遇军阀混战,让他的远大理想,支离破碎。从皖系到直系再到奉系,短短七年,赵博生三易其伍。在痛苦迷茫中,他又投入到冯玉祥的国民军中,所幸的是,冯玉祥率部举行“五原誓师”,脱离北洋军阀体系,共产党员刘伯坚来到军中担任政治部副部长,让赵博生开始受到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共产主义的理想之光也开始点亮他追寻真理的前进方向。
赵博生曾忧国忧民地写下《救国救民之责任》,来抒发自己一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热血担当。他也曾创作一首《革命精神之歌》,歌词中“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是赵博生为“人类解放”不惜牺牲自我的豪情壮志和革命理想,他早已把个人的生死与救国救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然而世事动荡,追求真理的路总是那样的坎坷。1930年10月,冯玉祥在中原大战失败后,赵博生所在的部队被蒋介石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他在军中任总参谋长。就这样,多年的从军,赵博生一次次辗转易伍,内心一次次燃起的希望,又一次次被破灭,但赵博生对理想之光的追寻,从未泯灭。
时间的指针很快到了1931年,历史注定这一年是赵博生人生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赵博生完成了他人生中的两件大事,足以名垂青史,光耀千秋。
3月,被蒋介石派往江西“剿共”的第26路军进入中央苏区的前沿宜黄、乐安一带“驻剿”。初次进入苏区与红军作战,国民党军就连吃败仗,而沿途所见所闻,一条条直击人心的红军标语,字字句句,让赵博生感到从未有过的新鲜,他感受到共产党和国民党的鲜明对比,思想受到极大的启发。
7月的宁都,阴雨绵绵,赵博生率部困守四面都是苏区的孤城宁都,他站在军部二楼回廊,忧心忡忡地眺望眼前奔流的梅江河,内心不停地叩问,“驻剿”苏区数月来,不仅遭受排挤,薪饷、医疗也无保障,战斗减员、疾疫蔓延、军心涣散,官兵思乡厌战、惧怕死亡的情绪犹如巨大的阴影笼罩着部队。而苏区民众一心拥护共产党,支援红军,连连挫败国民党军,取得反“围剿”胜利,这究竟是为什么?这支部队出路又在何方?此时的赵博生,又想起了他日夜思念的老部长刘伯坚,内心更加渴望找到共产党,他决心带领部队走出困境,奔赴一条光明大道。
就在赵博生渴望寻找共产党的日子里,第26路军地下特支也在时刻关注着他的政治态度。
一次、两次、三次,赵博生一次次接受党组织对他的考察,面对党,面对人生的抉择,赵博生留下了信念坚定的话语:“我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别看我是参谋长,叫我干什么就干什么,即使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誓言铿锵,这是赵博生对党的忠诚告白。1931年10月,赵博生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人生崭新的篇章,从此书写。
在特支的领导下,赵博生利用自己既是一名地下党员,也是第26路军代行军务的总参谋长双重身份,在军中积极稳妥、因势利导地开展兵运工作,表现出了他有勇有谋的胆略、智慧。历史永远记下了这光辉的一页,1931年12月14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共产党员赵博生等爱国将领率领国民党第26路军17000余人,在宁都起义参加红军,由此诞生了一支新的军团红五军团。
起义的第二天,清晨的梅江河畔,朝霞满天,映照着水口塔下一支与国民党军彻底诀别的浩荡队伍,赵博生站在队伍最前面,今天,他就要带领这支队伍向光明的苏区迈进,永远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奔赴新的革命征程。
赵博生,这位矢志革命已久的燕赵汉子,从河北到江西,辗转千里,终于在苏区宁都投入到共产党的怀抱,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将领,担任红五军团参谋长兼第十四军军长。这一刻,让赵博生深切地感受到能为劳苦工农谋利益贡献力量,就是莫大的荣光。
红五军团成立一周年时,赵博生荣获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他的一级红旗勋章。这枚沉甸甸的红旗勋章,令赵博生感慨万千,十多年来,他苦苦追寻救国理想却报国无门,而加入共产党,参加红军以来,却屡建功勋,赵博生内心升腾起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豪情壮志。
然壮志未酬身先死。1933年1月8日,一场激烈的战斗在南城黄狮渡打响,敌人用强大的火力向红军阵地射来,战场上硝烟弥漫,子弹横飞,在这紧急关头,担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的赵博生,奉命率部在长源庙钳制3倍于己的敌人,不幸的是,赵博生在前沿阵地指挥作战中,壮烈牺牲,献出了他年仅36岁的宝贵生命。
噩耗传来,全军上下无不悲痛万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致电红五军团,吊唁赵博生。唁电说,副总指挥赵博生“是为苏维埃政权而牺牲的,为中国民族解放事业与社会解放而牺牲的。他的牺牲,是永远光荣于中国苏维埃革命史上。中央政府表示无限的悲悼和敬意。”
“埋骨何须桑梓处,人生无处不青山。”赵博生烈士的遗体被运回宁都安葬,山河垂泪,草木同悲,苏区人民为赵博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下令,将宁都县改为博生县,从此,他的生命和宁都的山水融为一体,永远地长眠在他走向革命人生的这片土地上。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永远怀念。1933年,在瑞金叶坪广场建造博生堡,朱德亲笔题写“博生堡”三个大字。1962年,叶剑英元帅亲笔赋诗纪念赵博生:“宁都霹雳响天晴,赤帜高擎赵博生,虎穴坚持神圣业,几人鲜血染红星。”2009年,赵博生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今天的宁都,一处处以赵博生名字命名的博生路、博生广场、博生班、博生文学社、博生职业高中,寄托了人们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思念和敬仰,“博生”之名犹如一座精神的地标,永远屹立在宁都大地。可以告慰赵博生烈士的是,今日之中国,如您所愿,国家强盛,人民幸福!您的革命精神正在神州大地薪火相传,永放光芒!
赵博生,您是民族的英雄,我们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