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太婆

赣南日报 2023年03月29日 金昱

  □金昱

  太婆去世至今,已是第十五个清明。

  又到清明,让我又忆起太婆的故事——一个自她而下,几代人家风传承的故事。

  太婆名叫黄春秀,1914年生人,是我外公的妈妈,一个兴国大山深处的普通客家妇女。遥想那个年代,太公曾当红军,后来因伤返乡务农,再后来因病早早去世。从此,我太婆,一个人,坚毅地挑起整个家的重担。外公是太婆唯一的儿子,是她生命的全部,也是她生活的精神支柱。太婆虽不识字,却有着非同一般的远见与智慧,比起让儿子相伴左右,她更执着地要把儿子培养成读书人,要走出这片山。

  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太婆身为弱女子,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但太婆有着客家人独有的勤劳、坚韧、朴实、善良的优秀品质,她不仅缝补浆洗,绩麻纳鞋,贤淑地操持家务,更不可思议的是,太婆居然也有着耕耘犁耙的田间好功夫。农闲时分,太婆也种魔芋、捡毛栗来攒钱,供儿子求学读书。我外公感于太婆的付出,更加日夜苦读,终于在1951年秋考取宁都师范学校,离开了那片山。

  那片山,我长大之后去过,从汽车换成摩托,从摩托换成步行,山路曲折,是极偏远的一个村庄。而当年,我的外公,用他的一双大脚,从兴国,到宁都,一个人,一双脚,240华里,全靠步行。漫漫路程,我的外公就是这么走来的。我初听时异常惊奇,亲自去过之后更觉不易,可是想想我的太婆便明白,这是外公受太婆之影响下的坚毅。

  在这种精神的传承下,外公在他求学和事业的道路上颇肯下苦功去钻研,一路走来,“优秀”二字贯穿了外公的一生。外公在毕业之年,因为品学兼优,破天荒直接分配在宁都师范附属小学任副教导主任。后来,外公转事文博党史工作,采访过百余位老红军和宁都起义参加者,是我们县从事红色文化最早、最久、成果最丰的人,至今在央视一些历史专题节目中,依然能见到我外公所作的史实介绍。学术钻研是多么难的事,要耐得住清贫寂寞,要坚持不懈,要孜孜不倦。这些品质,是太婆影响培育的,而外公也以这诸多品质,继续影响培育着儿女、孙辈。外公和外婆共育6名子女,祖孙三代中共有11名共产党员,不得不说与这样的好家风颇有关系。

  外公非常孝顺,工作后便把太婆接来身边一同生活。外公想,太婆那么辛劳,接来是享福的。但我的太婆,因不忍心看到我外公外婆工作辛苦还要操持家务,便主动为他们减轻负担,不肯闲下来。外公的6个孩子,我太婆一个个带大;一家9口琐碎的家务,太婆也乐于帮忙;太婆甚至在院子里种起了菜,养起鸡和兔子,挑水荷锄自给自足。我无从得知太婆这么辛苦究竟是什么感受,但不论是在外公还是姨姨他们的回忆里听来,太婆常笑,想来是甘之如饴、自得其乐的。

  太婆总是用她朴实无华的言行,影响着家风,以至于这个大家族里我们的许多为人处事,总能看到太婆的影子。

  太婆的言语很实诚。她常说,端凳给别人坐,就是端给自己坐。她常自制一些取之于自然的食品,如摘梧桐子炒香当果子吃,去山上挖黄荆蔸,摘艾叶做米果,把栽种的豆角、南瓜变着花样做成果子当零食吃,做好了分给孙辈们,也分给邻里,以至邻里间、亲戚间只要说到太婆,谁都能念叨出一两件她的好来。

  太婆凡事总是先着别人。宁可负自己,也不负别人,她常说,自己能做的事不要麻烦别人。早年她穿的大褂衫,是自己裁制,生活的衣裳帐被,也是自己浆洗,小辈每每想帮忙,她都不乐意,只要她自己能做,便不要小辈们帮助。她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太婆也是很可爱的人。家里有一只鸡每天都下蛋,吃食时却抢不过其他鸡,太婆常偷偷给那只鸡加餐,一边盯着其他鸡一边说,快吃快吃,不然它们就来抢啦!还有一次,太婆手拿着老花镜,着急地喊:“我的眼镜去哪儿了?”小辈们到处翻箱倒柜,最后三姨眼尖:“奶奶,在你手上呢!”顿时一屋子笑成一团……

  太婆是2008年突发疾病去世的,当时也是年近百岁了。她患病之前,每天都会给阳台上的植物浇水,有一株虞美人,年年开得极红艳,可太婆去世那年,它却没有开花。我们留了心观察,第二年它没开,第三年它仍没开,整整三年,直到第四年才又开了,也许这只是巧合,可是我还是愿意把它与古代的守孝三年联系起来,太婆是良善之人,她用心待人待物,即便植物亦有灵回报她。

  太婆走了许多年,但是又好像从未走过,因她抚育下的每个人——我的外公,我的姨姨舅舅们,我的妈妈,我的兄弟姐妹,我,我们整个家族,我们的家风,始终有着自她之下一脉相承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