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8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以水门礼迎接C919首个商业航班东航MU9191。新华社 发 (汪洋 摄)

5月28日,乘务员在C919首个商业航班东航MU9191飞行途中为旅客提供餐食。新华社记者丁汀 摄
□新华社记者贾远琨 周圆
这是一次载入史册的飞行。
2023年5月28日12点31分,东方航空MU9191航班平稳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穿过象征民航最高礼仪的“水门”,受到现场热烈欢呼。
从上海到北京
“首秀”拉开商业运营序幕
28日10点32分,C919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前往北京。自交付东航后,这架C919进行了100多个小时的验证飞行,往返于国内各大机场,而此次飞行意义非凡。
客舱内共有8个公务舱座位、156个经济舱座位。过道高2.25米,下拉式行李舱节省空间,让机舱更显宽敞。三座连排的座椅中,中间座椅比两侧座椅宽1.5厘米,人性化的设计受到旅客好评。旅客李先生说:“座椅和走道都比较宽敞,飞机噪声比想象得小,乘坐很舒适。”
近130名旅客每人获得一张特殊的登机牌,上面写着“欢迎搭乘中国东方航空C919首航航班”。飞行途中,旅客们在机舱内挥舞着国旗,齐声高唱《歌唱祖国》。
从首飞到首航
扎实走通三条路
立项、下线,首飞、取证,交付、首航……C919飞行航迹的背后是中国国产大飞机走通的三条路:自主设计研制之路、适航验证之路和市场开拓之路。
聚焦自主设计研制,持续合力攻关——
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C919型号副主任设计师张淼参与了C919超临界机翼的设计。仅机翼图纸,他和同事们就绘制了2000多份,小翼也有超700份,最后经过不断比对、筛选,确定了方案。“设计飞机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张淼说,飞机是仿制不来的,仿制一款飞机意味着不可能对其进行任何改动,自主设计这一关必须攻克。
通过C919的设计研制,我国掌握了民机产业5大类、20个专业、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带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群体性突破。与此同时,数字技术、智能装备的应用也为国产商用飞机的设计研制和试飞试验赋能。
具备验证试飞能力,保障飞机安全和可靠性——
2017年5月5日,C919圆满完成首飞,之后进入试飞取证阶段。适航证是一款飞机投入商业运营必须拿到的市场“入场券”。
一组组尽显严苛的数据:174项机上地面试验、81项机上检查、1003项试飞科目、9748个试飞状态点,累计安全试飞2349架次、6543小时,功能可靠性试飞155小时……
一个个雷霆万钧的瞬间:海拉尔高寒试飞、锡林浩特大侧风试飞、南昌溅水和污染跑道专项试验、东营风挡除雨试飞、上海全机地面应急撤离试验等,高难度高风险的重大专项试验试飞均一次成功。
广阔市场提供有力支撑,为探索商业成功创造条件——
上海至成都,票价919元起,机型C919,机龄5个月……从5月29日开始,东航C919将在上海虹桥—成都天府航线上实施初始商业运行,相关机票瞬间售罄。
“东航已专门成立C919的飞行部、客舱部、签派放行席位、维修管理中心等专业部门,配备了最强人员力量、打造了最优的保障体系。”中国东航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冯德华介绍,后续随着C919的陆续引进,将会逐步投放到更多的国内干线,飞出安全、飞出志气,更努力飞出品牌、飞出效益。
据悉,目前C919的全球订单已达1061架。日前,计划交付东航的第二架C919飞机首飞成功,进入验证试验阶段,预计将于6月中旬交付。
从产品到商品
牵起产业链与创新链
飞向广阔天地,是C919迈向规模化、系列化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C919在开创未来的探索中解答三个“课题”。
绘就市场地图。只有贴近市场才能赢得市场,随着C919不断投放市场,还需要在商业运营中不断升级优化。
雕刻产业版图。航空制造产业链长、辐射面广、带动性强,上海、江西、陕西、山东等多地已从商用飞机新材料、零部件研制到试验试飞、服务培训等各领域着手,规划和建设产业园区。
踏上创新征途。C919已经成为应用和孵化新技术新成果的创新“策源圈”。比如,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已经在为国产商用飞机服务。
风雨兼程十余载,逐梦蓝天向未来。承载着中国人的“大飞机梦”,C919必将在新征程上高飞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