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红土地上风潮涌

赣南日报 2023年11月07日 兴宣

航拍兴国县城。

学生在将军园参观学习。

高铁列车驶进兴国西站,老区兴国步入高铁时代。

兴国县开展“山歌进校园”活动,把山歌艺术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

乡村振兴画卷。

乡村夜话广场。

兴国黄金珠宝数字产业园开工仪式暨招商推介会。

兴国县田庄上养老中心的医护人员在为老人按摩。

赣州市第六届运动会倒计时一百天暨全民健步走活动在兴国县将军公园举行。

红军桥。

潋城文创市集。

优化营商环境。

  口兴宣 文/图

  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雩山支脉绵延全境,孕育无限生机。

  这里,是一块英雄的土地。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9.3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5万多人凛然捐躯,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孕育了萧华、陈奇涵等56位共和国开国将军。

  兴国,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老区,闻名遐迩的山歌之乡,享誉全国的红军县、烈士县、将军县和苏区模范县。近年来,该县全力突破交通闭塞、发展滞后的困境,在跨越崛起、富民强县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深秋时节,硕果飘香。

  走进兴国县,一江两岸景观纵贯城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迎宾大道畅通无阻,瑞兴于快速交通走廊项目稳步推进。园区工地上,一台台大型工程机械车来回穿梭;企业车间里,一排排自动化设备飞速运转;体育场馆内,竞技少年挥汗如雨;在机关,在社区,在乡村,在学校,党的二十大精神传遍城乡。

  今年以来,兴国县全面落实市委“三大战略、八大行动”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拼经济、拼发展”主旋律,以实施“工业发展提速年、营商环境优化年、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为抓手,奋力建设工业强城乡美百姓富作风好的“模范兴国”,再创新时代“第一等工作”,全县干群活力迸发,城乡动能涌现。

  ——在拼经济、拼发展中巩固向好态势

  工业支撑力更加凸显。兴国举全县之力推动工业倍增升级,持续壮大产业支撑,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规上企业营收增长3.93%,利润总额增长26.11%。坚持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不动摇,签约项目33个243.2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8个、“5020”项目4个,项目数量、体量均创历史新高。积极推动企业梯度培育,深入实施“映山红行动”升级工程,大力扶持兴氟化工申报化工企业监测点,拓宽企业增长空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2家,培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9家,海文生物、中萤矿业等企业股改上市扎实推进。加快推进园区平台建设,处置闲置低效用地662.7亩,标准厂房建设加快推进,道路、学校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园区承载力持续增强。

  文旅带动力明显提升。兴国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力打造大湾区旅游度假首选地、休养后花园和红色教育基地,大力实施“引客入赣”项目。同时,该县积极融入全市“一核三区”旅游发展布局,按照“红色旅游+研修研学”的思路,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全链条服务,第三届“四星望月”美食节活动反响热烈,温泉度假酒店、和睦片区星级酒店、平固街酒店等星级酒店建设全速推进,红色记忆游、红色研学游、红色乡村游三条精品线路初步成型,高兴归元生态园(省4A级乡村旅游点)提升工程顺利竣工,崇贤茶旅小镇魅力初显,潋城文创街区申报省级旅游休闲街区,重装复排《长征组歌》驻地演出20余场,文旅消费活力进一步释放。上半年,全县旅游共接待811.11万人次,同比增长32.79%,实现旅游收入97.32亿元,同比增长35.26%。

  ——在强治理、优环境中塑造崭新面貌

  城市建设更加精致。围绕城区“一心四区”发展规划,统筹资金102.76亿元,启动实施城市建设项目57个,扎实推进城市能级提升。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温泉旅游度假村酒店和2023年度小游园、小广场建设,有序实施老旧小区、背街小巷、街道立面改造,城区面貌逐步焕新。下足“绣花”功夫抓好城市精细化建设,完成121.19万平方米景观绿化和滨江东路等7处城区主要道路安全隐患整治,维修、更换路灯300余盏,全面完成富源街棚改、瑞兴于快速路征迁任务。常态化推进城区环境网格化整治,成立专班全天候加强市容市貌整治,有效解决环境脏乱差、车辆乱停乱放等难题,不断刷新城市颜值、提升城市形象。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83亿元、实施项目503个,不断补齐乡村短板弱项,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水平。扎实做好动态管理,开展防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已消除风险1396户5919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积极引导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发展产业,发放两批次到户类产业奖补12673户次1956万元,累计发放6364笔3.05亿元。以九大专项整治攻坚行动为抓手,聚力推进美丽乡镇建设五年行动,崇贤乡、杰村乡等13个美丽乡镇建设加快推进;投入资金5460万元,启动实施25个示范村(带)和52个自然村点建设,一体推进改厕、垃圾、污水“三大治理”,完成新改建农村户厕817户,新建污水处理场站71座,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和谐美丽。

  生态环境更加美好。大力推进美丽兴国建设,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上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8.3%,3个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水质综合指数列全省第10、全市第2。成立4个联合执法组,铁心硬手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持续改善提升水生态环境。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治理,清理松材线虫病疫木面积16.54万亩,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6.23万亩、植树造林3.9万亩、油茶新造及改造4.7万亩,上半年造林绿化工作列全市第3。

  ——在强保障、促和谐中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事业加快发展。今年上半年,民生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4%,36件民生实事进展顺利,完成年度投资18.51亿元,占全年计划61.25%,第十幼儿园等8件民生实事提前完成。县人民医院二期(传染楼)项目即将投入使用,均村、社富、南坑卫生院整体搬迁及嘉和医院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坚持办好“家门口”的教育,思源实验学校改扩建、均村中学整体搬迁、八中八小、兴国职校等8个重点校园建设项目加快推进,3个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加快实施,大力推进乡镇中小学校运动场和宿舍建设,完成投资1.8亿元,教育设施短板加快补齐。

  社会保障不断夯实。兴国把就业作为最大民生,充分发挥数字人力共享中心作用,扎实开展“招工、培训、就业”三位一体企业岗前培训,上半年共为企业输送劳动力1.4万人,发放创业贷款1.41亿元,扶持带动就业8000余人。完成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7.4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9.02万人。推进社富、崇贤、城岗、兴莲等敬老院新(改)扩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覆盖行政村的85%;建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14个、日间照料中心2个、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站点262个,完成350张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全县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严密防范化解重大涉稳风险,筑牢维护政治安全的铜墙铁壁。大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红色文化+信访工作治理”模式,强力攻坚化解信访积案,遗留10年之久的江山一品烂尾楼变精品楼,延续5年的宝华山非法吸收存款案有序追赃退赔。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全民反电诈、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等工作,严厉打击“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群众满意度、安全感不断提升,社会大局保持安全稳定。

  ——在抓改革、提效能中增强竞争优势

  改革创新突破前进。纵深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乡镇“一级财政”试点、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互助式养老模式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大力扶持兴氟化工、南方水泥等龙头企业打造“5G+工业互联网”发展模式,新增企业上云上平台71家,累计上云达1136家;培育入库科技型小企业24家,申报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8家,新建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实施“多网合一”改革,实现城乡党建、综治、环境整治、企业服务等工作“一张网”管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聚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十大专项行动”,率先推行“一照多址”和企业歇业备案制度改革,梳理上线“亲清赣商”平台惠企政策96条,设立2.65亿元“惠企资金池”,为2475家企业及个人兑付惠企政策资金3.14亿元。探索政企圆桌会议、“亲清潋江”政企餐叙、“企业服务日”等机制,“兴速办”营商环境品牌进一步打响。

  开放合作不断扩大。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启动建设江闽物流港项目,对外开放合作活力进一步释放。推动深赣对口合作走深走实,在干部人才锻炼、培训交流、招商引资、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度合作。建立干部赴深圳常态化实训机制,加大干部人才双向交流学习力度,截至目前,共分4期组织125名干部前往深圳福田区开展培训锻炼,进一步提升领导干部抓经济、促发展的能力水平。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回望来时路,兴国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敢为天下先”的干劲、“敢闯无人区”的冲劲、“敢做弄潮儿”的拼劲,真抓实干、奋勇争先。明日兴国,必将潜力无限,新卷待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