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卫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生命力在于与时代同频共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将时政热点有机融入思政教学,既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技能人才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路径。结合赣州红土地发展实际,高职院校要用好时政热点,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
把握时政热点与课程目标的价值契合。时政热点选择需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方向,与思政课核心目标同频共振。高职院校应聚焦三大方向:一是紧扣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如解析省委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决策部署,让学生理解江西在中部崛起的使命;二是对接职业教育改革,结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探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政策背景;三是关联产业升级实践,如赣州投入资金实施的节能项目,将“双碳”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案例。此外,选择时政热点时,还要考虑到专业适配性。例如,将新质生产力概念与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结合,引导智能制造专业学生分析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的AI技术应用,既理解国家战略,又看清专业发展前景。
创新转化机制,破解理论抽象化难题。高职学生更易接受具象化、实践性教学内容。针对时政热点理论性强的特点,可构建三阶教学法。第一步拆解时政内核,如将乡村振兴战略拆解为若干具体案例,用“亩均效益”“碳汇能力”等数据替代抽象表述;第二步衔接专业场景,如让农牧专业学生探索赣州脐橙种植的生态价值转化,让制造专业学生分析高铁建设中的工匠精神;第三步提炼精神内核,从中国高精尖特企业技术革新中,提炼出“创新+环保”的绿色发展思路。
提升教师解读时政的专业性。上好思政课,教师需兼具政治敏锐性与行业洞察力。一方面,要深化理论武装,吃透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的方法论;另一方面,要扎根产业一线,让思政教师深入重点产业链企业实地调研。同时,要善用身边榜样,邀请全国劳模、大国工匠等走进课堂,弥补教师行业经验短板。
拓展实践场域,打造行走课堂。“思政小课堂”必须对接“社会大课堂”。赣州拥有红色资源与产业实践的双重优势,可构建“校园研习—企业践学—红土研学”架构的行走课堂。在校园,设立时政热点辩论台,围绕各类热门议题展开辩论;在企业,组织学生观摩能耗管控,直观理解“极致能效”的实践路径;在红色教育基地,运用“实景体验+情景模拟”模式,探讨群众路线在客户服务中的转化应用。
完善评价闭环,实行动态监测。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可通过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指标进行评估。在认知层面,考查学生对省情、市情的掌握程度;在情感层面,通过“红色家书”仿写等活动,测评家国情怀培育效果;在行为层面,跟踪学生参与各类技能赛事和承担项目的实践表现。
(作者单位:赣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