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振乐 钟琴
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抗日战争烽火中,新闻舆论阵地成为不见硝烟的战场。《红色中华》报与《新中华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先后创办与发展的重要报刊,不仅承载着时代的声音,更在宣传抗日主张、凝聚民族力量、鼓舞军民士气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红色中华》报的创办与影响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红色中华通讯社同时成立,同年12月11日,其创办的《红色中华》报在瑞金创刊。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中央铅印大报,初期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1933年2月7日起,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机构合办的中央机关报。其宗旨在于发挥中央政府对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积极领导作用,推动苏维埃政权建设,最终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贡献力量。
《红色中华》报内容丰富多样,具有鲜明特点。政治上,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苏区军民思想觉悟。经济上,着重报道苏区土地革命后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等经济建设情况,为苏区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指导。军事上,及时报道红军作战情况、胜利消息和英雄事迹,鼓舞士气。此外,还设有“赤焰”“三八”等副刊,刊登文艺作品,丰富苏区军民精神文化生活。其语言通俗易懂,形式灵活多样,深受苏区军民喜爱。
在土地革命时期,《红色中华》报发挥了重要宣传作用,成为苏区人民了解国内外形势、党和政府政策的重要窗口。通过宣传苏维埃政权政策和成就,提高了政权威望,增强了军民革命信心,巩固了苏区政权。该报发行范围覆盖整个中央苏区,甚至影响到周边地区,最高发行量达四五万份,读者群体广泛。因此成为党和苏区军民沟通的桥梁,为动员军民参加革命和建设作出卓越贡献,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抗战爆发与党报转型的必要性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革命形势发生巨变。在政治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退居次要地位,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方面,中国军队由国内革命战争转向抗击外敌侵略的民族战争,作战对象、战略战术等都有所不同。国际环境也发生变化,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中国革命的任务更加艰巨,同时也为革命力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鉴于国内国际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党报在宣传内容上,强调民族团结和抗日救亡,呼吁全国各界放下分歧,共同对外。党报要积极宣传国共合作的意义和政策,报道统一战线下的抗日活动,凝聚全民族的抗日力量。同时,党报还要传播抗日知识,提高民众的抗日意识,引导民众参与到抗日斗争中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发挥党报在统一战线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随着抗日战争的推进,根据地不断转移,党报出版发行面临物资匮乏、技术落后及敌人破坏威胁等诸多困境,但党报工作者克服困难,坚持出版发行,确保党的声音传递到根据地军民中。
《新中华报》的创办与发展
1937年1月,为适应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继续肩负党报使命。这不仅标志着我党的报纸发展进入新阶段,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宣传工作的及时调整与优化。《新中华报》延续了《红色中华》报的刊号,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宣传阵地。
《新中华报》的宗旨在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发展,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抗日。其目标是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舆论工具,为抗战胜利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凝聚全民族抗日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发挥喉舌、灯塔和战旗的作用。
《新中华报》在内容上延续了《红色中华》报的优良传统,又根据抗战实际进行创新。它积极报道抗日战争最新战况,让根据地军民及时了解前线动态。开设“防疫运动”“防疫”等专题,关注边区卫生防疫工作,引导群众做好卫生保健。新增“文艺之页”“山花”等文艺副刊,刊登大量以抗日为主题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艺作品,丰富军民精神文化生活,激发抗日斗志。同时,注重对国际形势的报道,让根据地军民了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展,增强抗战信心。
《新中华报》在抗战中的担当与作用
《新中华报》在宣传抗日救亡形势方面不遗余力。它详细报道平型关大捷、太原会战等战役,让根据地军民了解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英勇表现,同时大力宣传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的战斗事迹,展现敌后抗战的顽强与活力。此外,还关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动态,使根据地军民能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高度看待中国抗战。通过这些报道,让民众知晓抗战严峻形势,看到胜利曙光,鼓舞了抗日斗志,坚定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新中华报》通过刊登通俗易懂的文章和文艺作品,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道理,激发爱国热情和抗日意识。针对边区文盲率高的现状,采用曲词歌谣、诗歌诗词等通俗形式,传播党的抗战主张和抗日知识。报道各地群众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先进事迹,树立榜样,引导更多群众参与抗日斗争。同时,积极宣传边区政府政策,增强群众对抗日民主政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群众基础。
《新中华报》是宣传党的抗日政策的重要阵地。它全文刊载《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重要文件,对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等进行深入解读。通过社论、评论等形式,阐述党的抗日政策内涵、意义和实施途径,使党的政策深入人心。对党的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等也广泛宣传,让群众了解到党的政策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抗日。通过这些宣传,统一了根据地军民思想,明确了抗战方向和目标,增强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统一战线宣传中,《新中华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作为党的“喉舌”,积极宣传国共合作意义和政策,客观报道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情况,凝聚全民族抗日力量。同时,它是各民主党派和进步人士的“朋友”,为他们提供发声平台,刊登抗日主张和见解,增进彼此了解与信任。通过报道各阶层、各民族人民团结抗日的故事,展现统一战线的广泛性和强大生命力,挫败了国民党和汪精卫破坏统一战线的阴谋,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稳定,为抗战胜利创造了良好政治环境。
党报转型对革命事业的影响及启示
党报从《红色中华》到《新中华报》的转型,对革命事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在宣传方面,及时传播党的抗日主张和统一战线政策,让民众明确抗战正确方向。动员上,通过报道和文艺作品激发群众抗日热情,引导大量群众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群众基础。组织上,宣传边区政策,组织群众开展生产等运动,增强了群众对抗日民主政权的认同感,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革命力量不断壮大,为抗战最终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党报转型为当代媒体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在内容上,当代媒体要紧密围绕时代主题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宣传方向,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式上,应借鉴《新中华报》丰富多样的版面设计和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利用多媒体手段,提升内容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功能上,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凝聚社会共识、服务国家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积极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不断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作者分别为赣州市委党校二级调研员、章贡区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