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涂家福 通讯员黄翔 崔璋华 文/图
近日,以《寻初心悟使命续基因》为主题的“大思政课”在赣南师大附中开展得有声有色,深受学生欢迎。该课旨在鼓励学生将个人成长与时代同频、与国家需求结合,肩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勇担青春责任。这是赣南师大附中近年来积极探索党建与“生本德育”融合育人,构建“1356生本德育”体系的一个生动场景。
A 构建“1356生本德育”体系探索育人新路径
该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德育工作融入各项工作中,构建“1356生本德育”体系,探索育人新路径。以“一个核心、三个目标、五项内容、六个途径”搭建立体框架,以“中学生良好品质养成”为中心,确立“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道德修养和社会适应能力”三大目标,德育内容涵盖“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五大方面,并通过“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和协同”六条途径全方位实施。
近日,赣南师大附中组织学生来到兴国县睦埠村红军码头和刘启耀纪念馆,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同学们深入了解睦埠村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亲身感受那段光辉岁月。“此次研学实践活动,不仅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而且接受了红色教育。”参加研学的李同学如是说。
在具体实践中,学校打破原有德育“单向灌输”的困境,探索中学德育养成新路径。围绕生本德育核心任务,做优课堂,强化实践,做实心理,促进德育课堂由虚到实的转变,实践活动实现“课堂—课外—校外”多场域联动转变,德育课堂与心理课堂的双向联动转变,线上线下德育资源相互影响转变。“四个转变”让德育养成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实践活动有体验和感悟,理论有启发引领,学生内心世界有自信和底气,增强了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B 立足特色实现德育教学“三融合”
《AI遇上美术——以纸雕艺术为例》 课题组创新性地将AI技术应用于纸雕图案设计与结构优化,显著提升了创作效率和艺术表现力;《匠心传承:探秘“客家非遗”》课题组亲身体验非遗制作和表演,探索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并提出建议;《草木天工:探寻中国扎染的艺术魅力》课题组深入探寻中国植物染色技艺的奥秘,感受传统草木染色的智慧与独特审美魅力,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最近,该校举办了以“AI赋能破学科壁垒 智联融创展研学风华”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展示会集中呈现了涵盖人文艺术、工程技术、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与自然科学五大领域的丰硕研究成果,展现了学生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研究性学习是该校特色发展项目。学校充分发挥德育课程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唱响”德育课程“主旋律”的同时,“弹好”其他各门课程“德育协奏曲”,实现中学德育教学“三融合”:课程知识性与价值性相融合、显性与隐性教育相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融合。学生打破学科壁垒进行市场调研、科学实验、开发程序,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C 建立德育协同“三衔接”新机制
该校也十分注重家校社协同育人,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相互衔接的生本德育生态养成协同系统,实现合作、互动、共赢。家校德育养成衔接与协同:学校德育养成锻炼,家庭德育行为范式巩固,家校沟通互促评价;校社学用衔接与协同:学校德育养成教育与社区实践活动检验衔接及协同评价;家社参与衔接与协同:家庭与社区参与构建中学生道德养成社会环境,协同建立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社会生态合作机制。
该校还经常组织学生深入结对社区开展环境卫生清扫、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学校心理专家、家庭教育专家及学业顾问组成专业团队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青少年身体成长、心理健康等公益咨询。社区居民表示,公益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与名师、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成长规划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了解,成功搭建起一个新的面向青少年成长困惑、心理健康挑战及学业规划难题的沟通桥梁,有效促进了家校社协同育人落地开花。
党建根系深扎红土,生本德育枝繁叶茂。近年来,赣南师大附中通过实施党建与“生本德育”融合育人,以德育人成果丰硕,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生本德育”研究成果在《中国民族教育》发表,并被列为省教学成果奖青年培训项目;学校先后获评“全国科学教育试验校”“赣州市‘党建引领、五育并举、勤廉治校’示范学校”“赣州市德育示范学校”等。2024年,学校荣膺“江西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成为党建与“1356生本德育”融合育人的生动诠释。

学校通过开展科技节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德育与学科融合,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校经常组织学生深入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