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孟春 赖小荣 记者 余书福
兴泉铁路兴国至清流段今秋开通运营后,宁都终于告别不通铁路的历史,进一步促进了与海西经济区人员、物资、资金、信息等的双向快捷流动。兴泉铁路,让老区人民借路出海、借路振兴的梦想,正向着现实飞驰。
支援建设自拆房
历史上,宁都曾因水系发达、航运畅通、商贸繁荣设州而治。然而,拥有丰富资源的宁都,却在铁路运输快速发展的浪潮中慢了半拍,品尝到“地无寸铁”的无奈。
通铁路一直是宁都人的梦想。20多万外出务工大军,渴望能早日在家门口搭上火车,让外出往返更加便捷;翠微大地盛产黄鸡、脐橙、白莲、蔬菜和茶叶,有了铁路,就能更多更快地向全国销售……
终于,盼来了兴泉铁路的修建。这是宁都全县的大事喜事,当地群众舍小家、顾大局,以实际行动全力支持项目建设。
“祖祖辈辈盼望的事就要实现了,大家都很激动!”在兴泉铁路建设拆迁动员会上,赖村镇新民村村民们积极支持铁路修建的热情,让村党支部书记肖天保至今记忆犹新。
“修铁路是造福子孙的大好事,我是党员,必须带头支持!”竹笮乡大富村高塘组65户村民的家全被列入拆迁范围,党员温卜诚没等安置方案出台,就带头拆掉自家的两栋房屋。
为支持兴泉铁路宁都段61.2公里的修建,该县赖村镇、竹笮乡、长胜镇等6个乡镇,累计征地4784.4亩,迁坟4797座,拆迁房屋305户7.4万平方米,干部群众大力配合,征拆进展平稳顺利。
今年9月30日,当盼望已久的“铁路梦”照进现实,宁都各地群众纷纷抢购当日首列火车票,见证这一历史时刻。铁路开通后,乘坐火车便成为宁都群众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10月18日是兴泉铁路兴清段开通50天的日子,50天时间,宁都站共计发送旅客2.96万人次,远超预期。
铁路开通客商来
宁都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但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中,却因为没有铁路,资源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单靠公路运输成本高、效率低,让一些有意投资的客商顾虑重重。如今,铁路的开通,有效促进了赣闽两地人员互动、人才交流、信息交换、物资流通。借此契机,宁都举全县之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振兴发展。
近段时间,前来宁都县工业园考察的客商一拨接一拨,园区管委会主任李延春忙得不可开交。铁路开通至今,他已接待了30多批客商,已有多个重大项目签约落户,其中10月31日,宁都县签约引进南通易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10亿元兴建5G光传感和显示产业园项目,项目建成达产达标后,年产值将超100亿元,年纳税6亿元以上。此外,在谈亿元以上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还有4个,其中总投资10亿元的项目1个、5亿元的项目2个。
宁都县商务局局长罗新莲说,之前,因为交通上的短板,外出招商缺少底气,不少客商听到宁都未通火车便打退堂鼓。现在铁路通了,物流成本大幅降低,生产要素流动加快,许多客商不请自来。
一子落,满盘活。该县以兴泉铁路开通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在用地、招工、融资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不仅吸引客商纷至沓来,也给已经落户该县的企业带来了发展良机。日前,记者走进宁都锐宁服饰,总经理范少红正谋划扩产事宜。“今年,准备再租一栋厂房,实现月产量由7万件扩大到10万件。”范少红说,公司生产用的面料、辅料和成品大多来自福建,通过铁路运输可避免途中堵车、抛锚等不利因素。现在火车通了、物流畅了、成本降了,投资扩产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了。
承接东西、连通南北的兴泉铁路,不仅出赣入闽,还打通了与内陆腹地的通道,为宁都对接海西经济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注入了强劲动能与活力。
振兴发展路途通
竹笮乡九塘村距宁都火车站只有1.5公里。铁路开通后,该村党支部书记温赣生借助铁路区位优势,积极鼓励村民发展民宿、餐饮、休闲采摘等产业。温赣生说,铁路通了,可有效促进农旅深度融合,让九塘村推进乡村振兴有了抓手和依托。
丰富的文旅资源,为宁都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支撑,但之前因为缺“铁”,旅游潜力的发挥一直受到限制。如今,铁路通了,旅游资源“活”了起来,也更能“走”得出去。等明年兴泉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后,宁都将形成集铁路和高速公路于一体,连接东西、纵贯南北的便捷旅游交通网,旅游业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与此同时,铁路的开通,也为该县农业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11月1日,赣南脐橙开始采摘,会同乡谢家坊村村民陈彭生看着挂满枝头的脐橙,满脸是丰收的喜悦。他说,铁路通了,销路更畅了,以前靠公路运输销往福建、广东,每公斤运费要2元多,现在有了火车,运费可节省一半以上。
兴泉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后,该县农产品将源源不断通达省内外交通枢纽,集散转运至全国各地,或直达泉州港、厦门港出口海外,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将进一步加速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