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人业
初冬时节,走进上犹县油石乡塘角村,经常能看到田间地头有一个戴着眼镜的小伙子,或向群众发放反诈骗和消防安全宣传单,或询问群众医保缴费情况。他,就是下派挂职村主任助理的市水利局干部李兆松。提起他,塘角村原党支部书记田克邦禁不住竖起大拇指:“小李能够放下研究生的架子和群众打成一片,真是难能可贵!”当地村民也夸赞他“人很谦虚”“做事认真,服务周到”“是个热心的好后生”……
的确,在塘角村挂职两年时间里,李兆松用行动和工作业绩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心。
村务建设,主动担当
2019年,李兆松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通过江西省委组织部选调生选拔程序,分配到了赣州市水利局。根据组织安排,同年10月中旬,他赴上犹县油石乡塘角村挂职锻炼,任村主任助理。
刚从“象牙塔”出来就被安排在最基层一线,一切工作都是那么陌生,充满了挑战。但李兆松没有害怕,善于学习的他决心从头学!于是,老支书田克邦成了他农村工作的启蒙老师:从如何做好村里的基本业务工作到如何做好与县、乡有关工作的对接,从如何为到村部办事的群众服务到如何走进群众家门开展上门宣传,他无不详细了解,反复揣摩。
很快,他实现了由单位机关干部向村干部角色的转换,对村里的各项工作,他都主动靠前抢着干。结合当时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他充分发挥小组长作用,完善村里户籍人口、贫困家庭(贫困户信息、低保户信息)、党员信息等资料,并收集全村村民的手机号码,制作了村民名册和通讯录。同时,他还主动承担各项工作会务,完善低保、医保等资料台账。他还通过个人关系,争取了2万元帮扶资金,购买了打印机和办公用品,提高村里办公工作效率。
作为预备党员,他还自告奋勇担任了塘角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宣传员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干事,组织开展各类活动30余场,既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大大提高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知名度,受到了省、市、县三级领导的肯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被评为省级示范点。
脱贫攻坚,冲锋在前
脱贫攻坚是“十三五”的重点任务,也是李兆松挂点塘角村的重点工作。到任伊始,他先用两周时间访遍全村141户贫困户,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和政策享受情况,同时,向贫困户讲解相关帮扶政策,鼓励他们发展产业,引导他们感党恩、跟党走。
在他的鼓励下,塘角村不少贫困户搞起了种养殖。2020年,村民胡阿姨家养了100多只鸡鸭,种了几亩蔬菜,本想着卖出后能够补贴家用,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胡阿姨的计划,胡阿姨望着满栏的鸡鸭却无法卖出而头疼不已。李兆松得知情况后,一方面上门安抚胡阿姨的情绪,另一方面积极为其寻找销路。连续几天,他几乎打遍了手机通讯录里的亲戚、朋友、同学甚至单位领导的电话,向他们推销胡阿姨种养的蔬菜和鸡鸭。经过他的努力,不到十天就帮胡阿姨卖出鸡鸭70多只,蔬菜200多斤。
“倾情关心、关爱、关注贫困户”,是李兆松给自己定下的座右铭。他是这样定的,也是这样做的。今年3月19日傍晚,他在浏览“上犹寻亲”网时,看到一则湖南省韶山市救助站发出有关塘角村村民罗某迷路的信息,他立即截图发给村党支部书记田宇询问情况,得知其确为塘角村外嫁的村民后,便立即联系救助站,代为办理相关手续,接回后直接送至相关医院治疗,并为其办理最低生活保障。
要致富,先修路。然而,塘角村桃源组的村道却因为群众阻工而迟迟不能修通,以至于当地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桃源组,讨厌组,一条路,开不通,你推我拱比‘精明’。”李兆松闻言,决定去啃掉这根“硬骨头”。他逐户了解桃源组群众的想法,并详细做好记录,带回村部与其他村干部一起商研破题之法。按照共同商议的对策,他采取了感情“攻心术”,对桃源组群众既讲修路方便大家出行的大道理,也讲修路利于自己发家致富的小道理。如此一来,那些阻工的群众逐渐放弃了抵触情绪,有的甚至还主动投工投劳参与修路,最终,一条涉及22户,宽3.5米、长120米的村道全面修通。当道路竣工的那一刻,不少村民都说:“如果没有小李苦口婆心来做思想工作,这条路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通到家门口。”
发展农业,倾情投入
农村要稳定,农民要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发展好农业。身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材生的李兆松自然深谙其中道理。为此,他上任的第一天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结合自己所学,为塘角村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2020年3月,国家号召水稻种植“单改双”,并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为此,他多次深入各个村民小组,宣讲种植双季稻的优惠政策,给村民算好收支账。思想工作做通了,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由于塘角村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都是一些老人和小孩,加之水渠也大多淤积或被破坏,使一些打算种植双季稻的农户又打起了“退堂鼓”。为此,他一方面通过协调驻村帮扶单位购买谷种赠送给农户,同时向自己所在单位市水利局争取到1万元,购买了一台农用拖拉机,义务帮助无劳力农户耕作。另一方面,对于灌溉难的问题,他及时向驻村领导和村党支部书记汇报,建议由村部购买大功率水泵,从河里抽水至主渠道灌溉农田,所产生的费用由村集体支付。同时他又向所在单位争取了10余万元资金,全面修复、升级塘角村水陂和水渠,彻底解决了90余亩农田灌溉问题。
为解决塘角村耕地撂荒问题,他更是积极汇报,争取支持。2020年,在市水利局的帮助下,塘角村引进了2家种植大户,并与农户签订了协议,要求荒田块无偿给大户耕种两年,之后农户可以自己耕种或者收取一定费用继续由大户耕种。于是塘角村撂荒地复耕复种,有村民作打油诗道:“昔日荒草处,如今满庄稼。若问何能尔,当把小李夸。”
急难险重,挺身而出
尽管村一级事务繁杂,涉及面极为宽泛,然而,作为预备党员的李兆松来说,不管多苦多难,都要当先锋、做表率。
2019年10月18日是李兆松到村赴任的第一天,还未收拾好住房,下午4时左右,村里就接到需要组织队伍前往邻村救火的紧急命令,他也被临时编入救火队赶赴邻村。看着熊熊燃烧的山火,从没有打过山火的他心里不免害怕,然而,当他看到其他队员忘我打火的情景,不甘人后的他把害怕丢在了脑后,和队友们冲向一个又一个火点。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山火终于扑灭。在返回的路上,这位戴眼镜的新队员也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想不到这个文弱书生打起山火来也如此勇猛。
2020年大年三十,还在看春晚的李兆松收到乡政府在工作群里下达的取消休假、返岗参与疫情防控的通知后,立即辞别父母,连夜驱车70多公里返回村部。当他见到田克邦时,对方用难以置信的眼神看着他:“我还以为你要明天上午返回呢!”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他就挨家挨户摸排、登记返乡人员信息:“家里有没有外出打工回的?”“什么时候从哪里回来的?”“知道家里周围还有谁是外出返乡的?”这几句简单的话重复问了一上午,最终将辖区摸排完毕,共登记返乡人员200余人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