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清 记者 廖福玲
“我负责处理背景编辑问题。”“我负责设置角色造型。”“我处理怎么让指针动起来。”近日,赣州市阳明小学课后延时服务里参加编程小组的学生陈思涵、李妍、朱治源开心地向记者介绍,“我们正在做一个幸运大转盘的作品。学校在课后服务里开设了3D动画、航模、机器人巡线、模块化编程等科技创新课程,模块化编程是我们最期待的。”
据了解,阳明小学一直坚持打造科技特色校,科技类课程已成为课后延时服务“未来课堂”的主打课程。该校建设的“未来课堂”重点培育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实施“三结合”育人路径,即:学做结合、学用结合、学创结合,让阳明学子在已知的领域里乐于、善于、勇于去探究未知的奇妙世界。
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及认知能力,阳明小学分层、分阶段逐步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低年段学生侧重学做结合,在AI小车、航模、建筑里的科学等课程中得到训练;中年段学生重在学用结合,通过无人机、机器人巡线、有机培植、生命安全体验等课程,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高年段的培育重心则在学创结合,在模块化编程、帕拉卡3D动画、创客等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未来课堂’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还能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有效沟通、创意创新的思维方法等。‘未来课堂’解放了学生的双手与大脑,让课后延时服务更加灵动,更有意思,任凭孩子们在创新创造的世界里驰骋、欢呼。” 阳明小学校长林月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