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庆元
他,援疆支教,部队作风敢担当;
他,乐于奉献,以身作则作表率;
他,爱岗敬业,思政教育有方法。
他就是兴国县第三小学教师,“最美退役军人”,江西省第三批、第四批“组团式”援疆教师陈珍。
陈珍是一名共产党员,中小学高级教师,服役期间荣立过三等功,他先后获得“赣州市最美园丁”“克州优秀援疆教师” “阿克陶县优秀教师”等荣誉。
敢担当显军人本色
陈珍曾经是一名特种兵,回忆起这段岁月,他总是说:“部队的历练给我打下了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人生底色,这是我一辈子的宝贵财富。”
2021年9月,陈珍怀揣着奉献国家、服务新疆的信念,踏上了援疆支教之路。完成第三批“组团式”援疆支教工作后,因工作需要,他继续留任成为第四批援疆支教教师。在他看来,选择援疆,就是选择一种奉献、一种使命、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情怀。
2021年,陈珍任克州江西实验小学副校长,同时也是援疆支教组后勤组长,负责所有支教组的后勤保障。每天上午9时,天刚刚亮,陈珍就来到支教教师食堂,查看早餐供应情况,与师傅商量当天的中晚餐菜谱、水果搭配。11时,超市把菜送来,他还要看质量、验数量、查价格,严把入口关。他每天还要巡视宿舍,检查各楼层卫生情况,及时处理水电暖气等故障,做好援疆教师团队的后勤保障工作,让老师们吃得放心、住得舒心、教得安心,没有后顾之忧。这便是他的工作日常。
为了让第四批支教教师在进疆前全面了解阿克陶,了解受援学校和援疆支教工作,他不厌其烦地在微信群答疑解惑,细致地安排好后勤工作,让援疆教师能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作表率严以律己
作为援疆支教小学执行副校长,陈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遵守援疆工作纪律,同时要求其他援疆教师恪尽职守,保障思想上不出问题,行动上不出偏差。他分管学校后勤工作,积极为后勤管理做整体规划,制定相关制度,形成完整的后勤管理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献言献策,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和老师的高度认可。
2021年12月的一天,天空下起了久违的小雨,天气异常寒冷。刚到学校,陈珍的手机就响了。“陈校长,学校融美楼没有暖气,麻烦你叫人来看看。”听后,陈珍心里紧张了起来,现在室外零下十五六度,如果教室里没有暖气,孩子们就要挨冻。他立即召集后勤维修人员从供暖源头查起,逐个阀门、逐条管道一一检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找到了漏气的地方。为尽快排除故障,他和后勤维修人员一起抢修,两个多小时后,终于供上了暖气,看到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他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作为一名党员,陈珍在学校里,只要是为了工作,事无大小,他都关注;只要老师遇到问题,他都热心帮忙。他增强服务意识,力争通过情感投入,与新疆人民手拉手、心连心。他在上一届工作总结中写道:“一年半的援疆工作,无论是为民族团结奉献力量,还是为边疆教育奉献青春年华,我始终牢记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
拓新路强化思政教育
陈珍也是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面对克州江西实验小学学生们渴望的眼神,他根据学生特点,不断调整教学方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的信息量,力争把道德与法治课讲深、讲透、讲活。
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观看新闻播报,关注国家事、身边事,特别是将自己参演的红色微电影《万万年》播放、讲解给学生听,让他们懂得“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誓词中饱含的革命情怀;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歌唱、讲故事等融入课堂;联系生活实际,将升旗仪式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架起沟通的桥梁,引导赣陶两地的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看着学生们的日常交流,他由衷地感到高兴。
对于援疆支教,陈珍感慨道:“援疆意味着放弃熟悉的生活环境,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时光,但我也得到很多,援疆路上的师生情、援友情、民族情……能在文化润疆之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我一生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