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珍
中央苏区时期,党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对文化工作高度重视,促使戏剧运动得到蓬勃发展。它以革命为题材,以话剧表演为中心,因此被称作“红色戏剧”。红色戏剧是革命的产物,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宣传革命主张、激发革命斗志、分化瓦解敌人、丰富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培养戏剧人才 提升专业水平
中央苏区的红色戏剧最早产生于部队,因部队政治工作和发动群众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红军官兵既是战斗员,又是宣传员,他们“要左手拿宣传单,右手拿手榴弹”。因此,红色戏剧最早产生于红军部队。
红军部队最初没有严格的戏剧组织,也没有专业的演员,更没有规范的剧本,演员基本上是红军指战员。党中央高度重视戏剧工作,为发挥戏剧在革命战争中独特的作用,红军成立了八一剧团,赵品三担任团长。1931年11月,曾经留学苏联的李伯钊、沙可夫等来到中央苏区,引领红色戏剧走上了专业化发展道路。
1932年9月,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并经中央同意,红军成立了专业戏剧组织——工农剧社。剧社演员大部分来自红军学校,由红军学校政治部领导,不脱离生产和工作。1933年4月,中央苏区成立了专门培养戏剧人才的学校——蓝衫团学校,创建了蓝衫剧团,由李伯钊担任校长兼团长,标志着 “创造工农大众艺术的开始”。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工农剧社迅速发展,并在各县及单位均成立了工农剧社分社,会员发展到六七百人。 1934年1月,“二苏大会”召开以后,蓝衫团学校更名为高尔基戏剧学校,蓝衫剧团更名为中央苏维埃剧团,学校就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有具体的规定,促进了戏剧学校教学的正规化,大幅度提升了专业水平,有力地促进了苏区红色戏剧的发展。当年,有1000余名学员从高尔基戏剧学校毕业后,成为各级剧团骨干,活跃在中央苏区前沿阵地,有力地服务了革命战争。
军民共同参与 推动戏剧大众化
在中央苏区,劳苦大众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军民共同参与戏剧的创作和演出,推动了红色戏剧的大众化。
时任教育部部长兼艺术局局长的瞿秋白认为,“革命文艺必须向着大众”,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这一时期的戏剧题材极为广泛,内容贴近群众生活,或是宣传革命主张、鞭挞时弊,或是教育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或是引导人们讲究卫生、远离疾病。戏剧的台词和群众日常生活的语言非常接近,甚至巧妙地融入了客家方言,就连不识字的妇女都看得津津有味,完全能听懂。她们看过戏后对演员说:“你们的戏扮得蛮好,有头有尾,连我们妇娘子都能懂,不比过去老戏,打打唱唱,我们莫名其妙,要读过蛮多书的人,蛮有才气的人才看得懂……”这标志着红色戏剧真正实现了大众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军民参与戏剧创作和演出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就连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等红军指挥员都曾经登台演过戏,留下一段段佳话。
红色戏剧为革命战争服务,具有与生俱来的战斗情愫。它紧紧围绕革命战争的需要,体现人民群众对真理的追求、对解放的呐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用鲜明突出的主题,跌宕起伏的情节,生动鲜活的语言,真实典型的案例,深刻抨击黑暗的旧社会,热情讴歌革命斗争,宣传群众参加革命,通过艺术的形式“唤起工农千百万”。
1932年12月14日,宁都起义爆发,董振堂、赵博生率领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000余名官兵加入红军,部队被改编为红五军团。由于该军团官兵是北方人,对南方气候和饮食都不适应,有些战士对于加入红军没有思想上的准备,情绪不稳定。为表达对新加入红军将士的热烈欢迎,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红军的战斗生活,毛泽东亲自召见了胡底、钱壮飞、李伯钊三人,要求他们组织一个宣传队,去做慰问工作。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三人立即创作了话剧《为谁牺牲》,由钱壮飞扮演蒋介石。这部戏的目的就是让官兵明白,他们过去是为军阀当兵、打仗,现在要参加红军,推翻反动统治,才能真正成为主人。在红五军团演出时,台下鸦雀无声,一片寂静。落幕之后,台下起义将士高呼“红军万岁”的口号,士兵有的哭泣,有的鼓掌,演出极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