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曾艳 通讯员华辛明 刘源鹏)眼下,会昌县13.71万亩早稻进入分蘖期,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当地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杀虫灯、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等多层次防治方式提升防虫效率,夯实粮食丰收基础。
初夏时节,会昌县周田镇广袤的稻田里一派绿意盎然,已经进入分蘖期的禾苗根壮苗肥、长势喜人,水稻种植户饶宇潇请来了专业技术人员,为今年种植的580亩早稻进行病虫害飞防作业。在技术人员的操控下,两台无人机在稻田上空来回盘旋,按照设定的路线,有条不紊地开展药物喷洒作业,整个过程快捷高效。“一台植保无人机一天的作业面积可达300亩至450亩,我们会根据当天的风速、风向去调整作业参数,这样使水稻的受药面积更加均匀,防控效果非常好。”饶宇潇说。
除了利用无人机飞防进行“虫口夺粮”外,水稻种植基地还引入了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采用物理诱杀方式,以太阳能电池板为电源,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10余种害虫成虫进行有效诱杀,大大降低害虫虫口基数。饶宇潇表示,每盏杀虫灯的杀虫范围达到20亩至30亩,可以进一步降低虫害防控成本,同时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近年来,会昌县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广农田科学管护和绿色防控。为进一步提高早稻病虫害防治效率,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今年以来,该县成立了3个农技服务工作组深入全县19个乡镇进行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组织17家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实施植保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同时,积极推行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引导群众开展自防、联防,不断强化技术跟踪服务和指导,做到防治信息到户、技术指导到田、防治策略到人,确保早稻实现稳产高产和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