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葫芦塘的新生

  □朱雪萍

  呜——呜——呜,一声长长的汽笛鸣过后,一列火车徐徐进站了。新生迈出车厢,双脚踏上了阔别八年的故乡土地,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湿润的空气是那么的温暖,耳边是熟悉的乡音,心中燃起的情感,如泉涌一般无法挡住。 

  新生的家乡在赣南一个叫葫芦塘的小村庄,村里有两口相连的塘,一大一小,呈葫芦状,故此得名“葫芦塘”。葫芦塘村地处丘陵,地理位置有点尴尬,在一片盆地旁的山丘上,所以当地湿热的季风并不能给这个村子带来多少雨水的滋润,全靠两口浑黄的山塘水滋润着这片贫瘠的土地。浑浊的塘水把村民的衣服染成黄色,也给葫芦塘人的皮肤染上一层太阳的颜色。 

  新生少小离家到县城读中学,然后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又到遥远的北国雪乡读大学,再深入大西北定居从事科研工作,一路走来,年近半百,乡音不改。他犹记得当年去城市上大学时阿爸阿姆的一句嘱托:“新生,你的名字是阿公(爷爷)取的,就是希望你摆脱贫苦的生活,创立新生活,你今天实现了几代人的愿望啊。”新生如今生活在城市的屋檐下,想起这些话,每每梦里,总有故乡的身影。新生爱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六年前,他做了个决定,回老家盖房子,退休后携家眷回乡定居。说干就干,历时半年,新生建好了一栋三层小洋楼。

  就在新生喜不自胜,准备邀亲唤友做下水酒(乔迁新居)时,村党支部书记传达了一个消息,乡里有几个村划归经开区,用于建设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其中包括葫芦塘村,不日拆迁小组将入驻村里,所有的民房都要拆除,村民将按政策获得补偿。村民们顿时心乱了,老人们夜不能寐,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很多记忆和习惯都在这里,这里的每一滴山塘水,每一株禾苗,每一棵庄稼,每一粒黄土,都有祖辈们生活的印迹,都讲述着葫芦塘人一代又一代与自然抗争,追求生活的美好。年轻人则喜大普奔,觉得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拆迁意味着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升。有人欢喜有人愁,然而新生顾不上感慨,因为他的假期休完了,单位来电催他回去上班。他把拆迁补偿事务委托给堂哥,匆匆踏上去往大西北的列车。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去他时隔六年才能回家乡了,因为单位安排了绝密的科研工作。 

  单位工作总算完成,五一长假,新生决定回到阔别六年的家乡看看,不知道老家是不是大变样了,村口晒谷场那棵大榕树还在不在? 

  “新生阿叔——”一声呼叫打断他的深思,原来是堂哥的儿子家兴来接他了。熟悉的面孔,温暖的笑容,让新生感受到亲人浓浓的爱意。 

  家兴开着一部崭新别克越野,车速又快又稳。

  “家兴,你买新车了?”新生觉得不可思议,以自己一年几十万的收入,也舍不得买这么贵的车子。

  “是的,阿叔。老房拆迁后,补了一百五十多万,我在城里买了一套小区房,花了一百二十万,剩下的钱买了这个车。我现在在家具厂做木工,年收入也有十多万呢。”家兴自豪地说。

  新生感慨万千:“以前阿公(爷爷)做木匠,家里日子过得揭不开锅,不要说阿公那一辈了,家兴,我记得你也是初中毕业就学木匠,还去广东打工好多年。” 

  “阿叔,现在大家都不用出门打工了,政府每年举办招聘就业会,今年人社局联合各乡政府送岗下乡,村里的伙伴们都在家门口就业,工资薪酬也不差,又可以照顾家里,谁还出门打工啊。” 

  说话间,车子从城市快速路下来,驶上一条双向六车道的水泥大道,只见道路两侧都是漂亮的绿化带和挺拔的大树,两边是大片的园区和林立的高楼。

  车子在一个厂区门口停了下来,新生四处打量:“葫芦塘呢?” 

  “阿叔,葫芦塘填了,建成了厂区办公楼。整个厂区甚至旁边的村子,早就用上自来水了,干净又卫生,再也不用喝那黄黄的塘水,咱们的衣服也不怕被染成黄颜色了。哈哈哈……”家兴爽朗的笑声,逗得新生也笑了。笑声中,新生仿佛看见笑吟吟的阿姆,仿佛听见阿爸在说话:“新生,就是创造新生活。”

  故乡的风吹起来了,故乡的云飘来了,风和云都没有改变,葫芦塘却大变样了,这是葫芦塘的新生啊!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
   第04版:综合
   第05版:时事
   第06版:八境台
   第07版:赣江源
   第08版:科教
大余的表情
山塘寻胜
大利图:梅子熟了
童年乐事
葫芦塘的新生
夏日之花(外二首)
天空之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