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月明清辉洒青溪

——记宁都县赖村镇赖村村乡村医师黄月明
  黄月明在给患儿看诊。

  黄月明在查看中药材有无变质。

  黄月明在给村民进行中药贴敷治疗。

  请扫码观看视频

  □记者喻晓佩  通讯员曾宇芳 文/图

  宁都赖村镇的赖村村,北高南低,青溪河穿村而过。这里山清水秀,村民依托粮食作物、蔬菜和脐橙种植、稻田养鱼等产业发展经济。为助村民不断追求幸福生活,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群体在护佑着村民的健康。他们,就是普通而又敬业的乡村医师。

  黄月明,就是其中颇受人尊敬的一位乡村中医师。已从医38载的他,不久前毅然将数十年来村民赊欠的十余万元医药费账单付之一炬,只为让这些欠钱的村民看病不再有心理负担。日前,记者走近黄月明,探寻这位远近闻名的“好人”医师的成长经历。

  A

  幼承庭训慕杏林

  医学讲求传承,特别是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医,更离不开前辈的传帮带。有幸的是,黄月明的父亲黄盛焕便是享誉一方的老中医。

  孩时的黄月明就对中医感兴趣。其他孩子在嬉笑打闹时,他静静地坐着帮父亲捣药;别的农村娃跟着大人在农田里忙活时,他却化身药童,背着背篓随父亲去往深山采药;人家捉着蛐蛐斗着玩时,他却捉来蝉研究如何制成蝉蜕入药。还不识字的他,会捧着人体经络图看得津津有味;别的孩子爱玩木头枪、弹弓,他则爱拿父亲的按摩棒、火罐、艾灸盒来摆弄……父亲行医时,他就是小跟班,耳濡目染中,他萌生并日益坚定了成为一名医师的志向。

  1983年初中毕业后,他正式师承父亲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与临床知识,通过认真地学习,熟练掌握了中医的“望、闻、问、切”。他孜孜不倦地攻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汤头歌诀》等众多医学著作,刻苦背诵那些有名的中医方剂……1987年,22岁的黄月明不负众望,考取了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证,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有人说,一名好中医,就好似一所综合性的医院。“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常常‘一碗药汤、一根银针’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医学之一。”谈起中医,黄月明很是自豪。他开办的卫生室虽然只有他一名医师,但他能熟练地运用方剂、针灸、拔罐、推拿等不同方式为患者消除病痛,因而很快便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信赖。

  “黄医师,我儿子肚子痛,吃不下饭……”记者采访黄月明当天,一位村民带着9岁的儿子找他问诊。四诊之后,他开出了药方——藿香正气散与午时茶,药费与诊金加起来只需9元钱。村民告诉记者,她全家人多年来都找黄月明看病,疗效好、费用低。

  另一名求诊者告诉记者,有一位村民1997年患肺积液,在外住院医治了很长时间都没好,出院后家人用人力板车将他拉到黄月明这里,经过黄月明精心诊治,20多天就痊愈了。“黄医师治好了好多医院里没有治好的人呐!”他一边说一边竖起了大拇指。

  精湛的医术来源于不断的学习与积淀。多年来,黄月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仅抽时间参加中医药学习研讨活动,还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深造并获得了证书。他善于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对中医各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疑难杂症等颇有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撰写的论文在第二届全国疑难病学术研讨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他被聘任为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医药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委员及名老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委员,还曾获得“扎根基层优秀中医乡村医师”称号。

  B

  悬壶济世守仁心

  以前,农村交通条件差,村民有急病来不及送去大医院,黄月明便24小时出诊。不管是风霜雪夜还是夜半三更,只要病人有求,他背上药箱就去。从医以来,他更是一直秉承有钱没钱、先治好病再说的理念,坚持将群众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81岁的村民谭有秀不会忘记,64岁那年,她干农活时不慎从2米多高的田坎上摔下,摔伤了腰椎瘫在床上,针刺双腿都没有反应。黄月明听说后定期上门帮她治疗。半年后,她就能在家人的搀扶下走路。

  78岁的村民葛七秀不会忘记,54岁时,她得了结肠炎,多年四处求医问药均无效。几年前的一天,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黄月明,没想到经过15天的治疗,病情就明显好转,最终完全治愈。

  58岁的瑞金市丁陂乡里田村村民陈爱秀不会忘记,从小体弱多病的她21岁结婚后身体更差,天天只能无精打采地躺在床上,直到找到黄月明治疗,身体才渐渐地好起来。她感恩地表示:“如果不是黄医师给我治好了病,我哪会有现在的生活……他对病人特别负责,医药费便宜,疗效好。我之前关节痛,医院要我动手术,还是黄医师用中草药把我治好了!”

  ……

  虽然黄月明给人治病费用低廉,但时常有一些或年老或偏远的村民没带足钱就来求诊的情况。黄月明深知农村的特殊情况,坚持先诊疗后付费,让村民少花钱、少受苦、治好病,没钱付的就记账,也不向村民催要。赖村镇政府退休干部宋新城对黄月明赞不绝口:“黄医师宅心仁厚,性格平和,看病不分贫富老幼。他治病救人,从不多收患者的钱。”

  20世纪80年代,黄月明收治了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其家人不管不顾的情况下,他仍旧坚持给老人治疗,两个多月后,老人基本康复了,而400多元的医药费却没有着落。当时,一个乡镇干部的月工资才100多元,400多元可不是小数目。老人说,这辈子是没有办法偿还了,只有下辈子再偿还这份恩情吧。

  今年5月,黄月明和妻子对行医38年来的处方进行梳理归类,发现村民还欠着医药费的处方单有5612张,赊账共计123561.3元。他没有去探究这些欠单背后的原因,但细心的他发现,有些赊欠了医药费的村民,不好意思再找他看病,生病就硬扛,实在扛不住了才来找他诊治,这让他心里非常难过。

  6月5日,他和妻子商量好,将这些医药费赊账单一把火烧了。

  “青衿之志,白首方坚。烧了它,就是要让乡亲们找我看病再没顾虑,可以得到及时治疗。能让我用一生所学,更多更好地为百姓健康服务,这才是对自己行医生涯的最好交代。”

  C

  扎根乡村担使命

  深谙养生保健之道的黄月明看上去远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他待人慢声细语,特别是面对病患,特别有耐心,浑身上下散发着儒雅之气。事实上,黄月明也确实腹有诗书。闲时,他总爱自拟对联或诗词,并将医药知识嵌入其中。

  他曾以十三味中药入对联:“国老登重楼披龙锦细辛合欢论远志,将军骑海马执虎杖苁蓉大戟奏神曲”,横批“十大功劳”;

  他曾将十五味中药融于一首七律诗当中:“半夏已过艾草芳,菖蒲葛挂门框;丁香扯秧牵牛忙,箬叶香糥裹粽香;八角重楼施雄黄,当归茴香庆端阳。”

  他还曾以中药谐音入词:“红娘使君闯他乡,胸怀大志(蓟),但需益智。人生(参)异地,深知厚朴(薄)。登重楼,品茉莉,臻五味杂陈,尝莲子、银杏、大枣、桂圆。是时,凉风吹至,身穿蝉衣正薄,未能防风,幸有昆布,细心(辛)裹上,立马固之(芷)。眺远方艾草(叶)香溢,箬(竹)叶裹棕香,益母正忙!待到双(银)花烂漫时,紫河车上,装万(蔓)斤(荆)金钱,随玉(郁)金回(茴)乡(香)!”

  这些对联、诗词,既生动有趣又彰显了黄月明深厚的中医药功底。

  而黄月明在肩负着患者健康的同时,也深感将中医传承下去的使命。为此,只要有人想学中医,他都倾情传授,毫不藏私。多年来,他累计培养了学徒上百名。其中,有的经他带入门,走上了中医的道路;有的学会了中医思维,更好地防病养生。

  除了言传身教,他总结形成了治疗颈椎、腰椎、妇科、骨伤科、不孕不育、疼痛等15种疾病的有效处方,并将之整理成册。这样,既能更好地用于临床,也便于后人学习。

  黄月明表示,作为一名中医师,他要主动作为、弘扬挖掘中医的价值,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医、受益中医、传承中医。这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使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记宁都县赖村镇赖村村乡村医师黄月明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
   第04版:时事
   第05版:文化旅游
   第06版:法治
   第07版:健康
   第08版:周末
月明清辉洒青溪
把书放在触手可及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