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余书福 特约记者张美霞
邻里驿站拉起家常、法治公园你问我答、屋场夜话座无虚席……近期,全南县陂头镇一幕幕“善为”场景,带来乡村“善治”的可感可及。
这是陂头镇坚持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治理,用心勾勒的和谐画卷。近年来,该镇通过夯实村民自治管理、信法守法行为、崇德向善民风体系建设,探寻出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路径,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定分止争”促和谐
“按照民法典条款,小安有权主张损失赔偿……”近日,陂头镇正河村“和事佬”工作室内,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谌雷话音未落,陈福官俤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误伤鱼塘纠纷一事,来了个大反转。
“我认可是误伤,我可以放弃赔偿,道理讲明白就可以了。”村民谌小安说自己是法律明白人,但也是庄稼汉。
“五老”队伍“吹哨”上岗,200余名法律明白人深入田间地头,依托“和事佬”特色调解品牌,正河村兴修农田水利、打造“养心莲子”产业链、调解村邻纠纷等60余起涉及乡村发展的大事、难事,得到解决反馈,村民共处和谐、生活富美,争创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成色更好、底气更足……
普治融合,“平安”提质。陂头镇着力打造太和村“有事好商量”、黄塘村“老何话事”、周布村“民事‘明’说”等特色调解品牌,把人民调解员与“五老”队伍、“一村一法律顾问”、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力量有机融合,及时化解、合力攻坚疑难复杂纠纷,邀请村民旁听以案释法,做好诉调对接的同时,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实现治理成效由“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
村民在哪里,普法阵地就在哪里。不设主席台,不印讲话稿,陂头镇联合“两所一庭”利用晚上空闲时间召开巡回屋场会,农家小院、广场空地几张板凳围坐在一起,有理说理、有法讲法,逐步形成全镇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今年以来,4000余名群众接受了普法宣传教育,113条群众意见建议得到收集办理。
“春风化雨”沐新风
“不硬撑门面,不讲排场,几十年风雨相伴,才是真感情。”连日来,陂头镇长城社区军垦文艺轻骑兵宣讲队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宣讲,队长林英“零彩礼”嫁女现身说法,“宣传越多,越能影响人、鼓励人。”妈妈宣讲团、文艺轻骑兵与红白喜事会、“喜事管家”强强联合,特邀证婚、“零彩礼”礼遇等机制助推长城社区“低彩礼、零彩礼、不收礼”,婚俗改革新风劲吹,众多适婚家庭树立起文明理性的婚恋观。
“讲”到深处、“声”入人心。“不少好事都很小,周围群众不是吐酸水,而是真心赞美。”陂头镇文明实践员雷颖洁说,越来越多好人好事为文明乡风代言。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突出榜样模范引领和文明实践培育,陂头镇通过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党群连心会等方式推进移风易俗,大力选树“全南好人”“文明家庭”,制作移风易俗典型案例短视频轮番展播,“零彩礼”夫妻、婚事新办简办事例家喻户晓,镇村街角呈现文明旗帜高高飘扬、道德模范群星璀璨的可喜景象。
对标新型城镇化发展,陂头镇更高水平推进全域文明创建。聚焦群众需求,该镇以“有声、有形、有礼、有范、有家、有魂”为新路径,深入推进全域文明创建,精心编排乡风文明“一台戏”,协同推进文明单位、文明村居(社区)、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把文明集市、邻里守望、健康义诊等活动与“点单”服务、积分兑换、“双评价”机制结合,让看得见的服务、触得到的幸福浸润民心。
“共治共享”建家园
“碰到会车要倒车,多麻烦。”“这得瞎耽误多少事!”日前,陂头镇岐山村金盆围组的小卖铺里村民三三两两,你一句,我一句,打开了“邻里驿站”的话匣子。
“大家的意见,办成了就是大好事。”小卖铺经营者何东方笑盈盈地加入讨论,并拿出本子,把村民们的意见一一记录下来。
岐山村距离陂头圩镇10公里,13个村民小组相对分散,村民的好建议谁来搜集?怎么反映?如何解决?小店铺打开了村民自治“微探头”。结合村情实际,陂头镇把28个小卖铺、小茶馆、农户庭院打造成集政策宣传、社情收集、矛盾化解、民主议事为一体的“邻里驿站”,村民们60余件“微心愿”“微诉求”“堵心事”在歇脚闲聊氛围中未诉先办、接诉即办。
据村民介绍,只用了3天时间,金盆围组的通村道路便不再“狭路相逢”。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以综治网格和村小组为基础,陂头镇按30户至50户农户,将13个村(社区)划分为135个网格,从村小组、“三小组长”、公益性岗位中选聘热心人担任网格员,各网格员挂点联系10户农户,夯实“村党组织-包片干部-网格长-网格员-联系户”的基层治理网络,以适度规模带来网格高效运转。268名网格员充分发挥“前哨”作用,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确保矛盾不上交、化解在基层。
“乡村善治之效,就是要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陂头镇党委书记钟路财说,从小处着眼、细处入手、实处用力,陂头镇营造出共建共治共享局面,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乡村振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