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拉松热”背后的经济账

  10月20日,参赛选手在比赛中。当日,2024天津马拉松鸣枪开跑。本次赛事共设置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健康跑三个项目,约3万名跑者参赛。新华社记者孙凡越 摄

  □新华社记者张泽伟 尹思源 宋瑞

  金秋十月,是举办马拉松的黄金季节。据不完全统计,仅10月20日当天,在天津、大连、长沙等地,全国就有至少20场马拉松赛事举行。

  而即便马拉松赛事扎堆,仍有不少跑者抱怨“一签难求”。中国马拉松赛事的旺盛需求和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事实上,“马拉松热”成为一种现象,已经有几年时间。根据《2023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2016年至2019年是中国马拉松赛事井喷时期,仅2019年全国举行的路跑赛事就多达1828场。疫情之后,马拉松赛事迅速升温,在2023年回升到699场,几乎每一天就有两场马拉松。有分析认为,照此趋势,马拉松赛事过不了几年就将突破2019年的高点。

  马拉松赛事热辣滚烫,首先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据体育界专家分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5000美元时,会进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全民路跑体育消费周期,这在欧美被称为“马拉松赛事现象”。而中国早在2011年,人均GDP就超越了5000美元。随着人们的消费理念、健身需求逐步升级,路跑需求也越来越大,赛事供给自然不断增多。

  同时,马拉松赛事风起云涌,也是各方助推的结果,背后各有各的经济账。

  一方面,各地对举办马拉松赛事表现出高度热情和积极性。要知道,举办一场大型马拉松赛事需要强大的动员能力、专业的组织能力、多部门协调配合能力、全面细致的保障能力,是对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的集中检阅。很多城市乐此不疲办赛,最直接的原因是看重赛事带来的可观“流量”,包括参赛者和游客构成的人流、各转播机构和社交平台的数据流、拉动文旅产业发展的资金流。

  而更大的效益,在于城市的营销和推广。“跑完一场马,爱上一座城。”这几乎是所有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天津马拉松为例,主办方设置了极具诚意的路线,天津之眼、解放桥、世纪钟、民园广场等地标都与“天马”同框,五大道和意风区的异国风情、海河的旖旎风光、古文化街的历史风貌、天开高教科创园的朝气蓬勃,都能“一日看尽”。打造最美赛道,给跑者最好的体验,这是绝佳的展示文化和魅力、营销城市的机会和方式。

  正如天津市体育局局长薛辉所说,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满意度提升了,城市的活力、吸引力、影响力增强了,这是更长远、更持久、也更被看重的综合效益,这些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另一方面,马拉松赛有众多的参与者、媒体集中曝光,商家们自然不会错过这一商机,形成了一个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据业界反映,在不少体育赛事“跪求”赞助的情况下,很多头部马拉松赛事却对赞助“挑肥拣瘦”。毕竟马拉松太热了,谁都想分一杯羹。

  事实上,路跑赛事产业链涵盖赛事组织与运营、运动装备、健康与训练服务、城市旅游与服务业、媒体与广告、文创衍生品、保险和科技应用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综合性的产业链条。只要路跑赛事能持续、健康发展,蛋糕越做越大,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能不断受益、壮大。

  诚然,当前的马拉松站上了风口,但不能盲目跟风,一哄而上。要因地制宜,尤其是小城市,要发展“小而美”“小而特”的路跑赛事。已有的马拉松赛事要提高办赛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努力精进赛事服务、提升参赛体验。另外,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算大账、总账、长远账,让赛事在满足人们健身需求的同时,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相得益彰。

  (新华社天津10月20日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
   第04版:综合
   第05版:时事
   第06版:科教
   第07版:文化悦读
   第08版:新松
“马拉松热”背后的经济账
两办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博士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我国病虫害监测预警进入数智化时代
图片新闻
两岸“小三通”客运航线今年客流量突破100万人次
定期检查及早干预 共同守护骨骼健康
以色列再对黎巴嫩密集空袭 真主党对以发动火箭弹袭击
《三体》获最佳电视剧
以军轰炸加沙北部造成至少73人死亡
标题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