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刘水莲 实习生袁梦)12月10日,记者从有关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对标省委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先行区要求,不断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坚持系统谋划、积极探索实践,推动全市红色基因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红色资源保护见行见效。我市对全市红色资源调研普查并建立台账名录,对红色资源数量、分布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2023年以来,市财政局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红色资源保护修缮,一批濒临损毁的红色文化遗存得到抢救性保护。目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的23个重点项目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营。其中,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经验做法入选第四届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同时,注重发挥红色资源资政育人功能,促进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其中兴国县官田中央兵工厂等4个教学基地入选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红色教育培训规范发展。近年来,我市红色教育培训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红培产品推陈出新,目前,审批备案红培机构59家,公示红培基地62家,颁发赣州市红培教师资格证93人,打造推出“追寻共和国摇篮足迹”“重走中央苏区长征路”“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3条红培研学主题线路。同时,我市在多地开展红培招学引学,不断提高红培市场竞争力,截至今年11月,已兑付红培研学奖励103.36万元。
红色文化宣传阐释有声有色。打造“红色赣州”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和抖音号等新媒体矩阵,开设“红色赣州”频道和电视专栏,对红色资源背后的精神内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阐释,奏响红色文化传播强音。开设“云课堂”,发布“行走的思政课”系列短视频11700条,总播放量超过1个亿,获评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项目。连续两年组织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月系列活动,重大主题活动浓墨重彩,红色基因传承氛围日益浓厚。面向全国征集赣南红色文化研究成果,挂牌设立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赣州分中心,立项课题35项。
红色文旅融合走深走实。我市推动成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运营中心,通过市级统筹、强化资源整合,促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高效运营。组织摄制革命历史文献纪录片等红色文艺精品,其中,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大型红色文旅史诗舞台剧《长征第一渡》已演出300余场,好评如潮。做好“红色+”文章,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红色旅游实现收入225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33.2%,成为赣南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