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太极悟道 莲花开理

——周敦颐在赣州创作《太极图说》与《爱莲说》的二三事

  □何志清

  因缘际会,周敦颐与赣州缘分匪浅。在南安和虔州的两段游宦生涯中,周敦颐分别创作了《太极图说》和《爱莲说》。《爱莲说》用象征的手法凝练出莲花高洁、清雅、淡泊的君子品格,彰显了他对高洁人生的追求与向往;《太极图说》则阐释了宇宙生成模式,揭示宇宙、生命、物质的起源与演进规律。“两说”犹如盛开在赣南大地上的一枝并蒂莲,殊为罕见,更显独特。 

  一

  凡与周敦颐交往的人,无不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在赣州任职期间,周敦颐为官清正、做人勤勉,为后世树立了为人处事的典范。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通过吏部考察,周敦颐因为有才,被调南安军任司理参军。军在宋代是地方行政建制,分两种,一种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一种与县同级,隶属于府州。南安军等同下州,辖南康(今南康区)大庾(今大余县)、上犹(今上犹县)三县。参军是知州的佐官,有录事、户曹、司法、司理等名目。周敦颐所任的司理参军是直接办案的负责官员。他在南安虽然时间不长,却做了两件对他一生有重大意义的事:一是抵制王逵的滥刑好杀,树立了好的官声;二是收了程颢、程颐两员弟子、创作了《太极图说》,成为理学开山祖师。 

  其时,南安狱中有一个囚犯,法不当死,江南西路转运按察使王逵,要求严加惩办。在大堂之上,其他官员没有一人敢与王逵争辩,只有周敦颐据理力争。王逵不听,周敦颐扔下笏板回家去了。而他离去留下的一句话振聋发聩:“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意思是说,这样的官还能当么?草菅人命来迎合上司,我做不出来这样的事!王逵在震惊之余幡然醒悟,于是免除了囚犯的死罪,还向朝廷力荐周敦颐。 

  1046年,兴国县令程珦调任南安军通判。程珦眼中的周敦颐,“气貌不凡”,遂“命二子颢、颐师事之”。《南安府志》寥寥数笔,清晰勾勒出了程珦、程颢、程颐父子与周敦颐的交往。 

  在收徒“二程”后,周敦颐在南安写下了《太极图说》,凭借这一集象数与义理为一体的代表作,周敦颐成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大家。南宋朱熹的高足度正在《周敦颐年谱》中这样写道:“庆历六年丙戌(1046年)。先生年三十。大理寺丞知虔州兴国县程公珦,假倅南安,视先生气貌非常人,与语,果知道者。因与为友,令二子师事之……其后先生作《太极图》,独手授之,他莫得而闻焉。是年冬,以转运使王逵荐,移郴州县令。”

  二

  几经辗转,宦海浮沉,在生活上,周敦颐历经了长子出生、原配陆氏病故、续弦左丞相蒲宗孟之妹等人生转折。至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周敦颐调任赣州通判,距其此前在南安任职已过去17年。此时,掌管赣州的是周敦颐的旧相识——赵抃,此公与“黑脸”包公齐名,人称“铁面御史”。 

  两人初识在嘉祐元年(1056年)。其时,周敦颐前往合州(今属重庆)任代理判官。他办事干练,处理事务井井有条,深得民心。但不巧,有几个宵小之辈嫉妒他,向前来考察的御史赵抃告发周敦颐不务正业,喜欢空谈、沽名钓誉。赵抃听信了谗言,对周敦颐声色俱厉。然而周敦颐对此处之泰然,依旧我行我素。 

  时过境迁,这次通过与周敦颐在虔州职场上的近距离相处,赵抃发现周敦颐实际上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赵抃不禁感叹:“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两人不打不相识,成了莫逆之交。 

  赵抃和周敦颐在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虔州的工作迅速出现了新的局面。同时,赵抃同周敦颐的私交也不断加深。工作之余,他们经常在一起游山玩水,诗词酬唱。然而,就在他们想要携手共建虔州时,赵抃被朝廷召回,充任侍御史知杂事。这让周敦颐在虔州失去了一位知己。 

  从此以后,他们一个南留,一个北去,再也没有见过面。但是,他们的心却是息息相通的,一个观江南水阔,一个看北国风高,都在为着自己的理想而发愤努力。特别是赵抃,心里一直惦念着周敦颐,多次向朝廷推荐周敦颐,并在士大夫中宣传周敦颐的事迹。终其一生,赵抃都在关注和关心着周敦颐。 

  三

  在赣州创作《爱莲说》的史料记载确凿,但具体是创作于虔州还是雩都(今于都)众说纷纭。 

  嘉祐八年(1063年)春节,对周敦颐来说过得应该是非常舒心的,因为过去的一年,工作上与主官赵抃配合默契,生活中次子周焘在虔州出生。春节刚过,正月初七,周敦颐下县视察来到雩都县。鉴于此时政务稍闲,闻知雩都城外有一处风景胜地罗田岩,周敦颐便邀雩都前任县令钱拓、现任县令沈希颜同游罗田岩。登山观景,但见罗田岩四周环山,悬崖绝壁,白云缭绕,林木幽静,放眼瞻望,岩雾空灵,美不胜收。休息之余,周敦颐顿觉身舒神畅,心无旁骛,即兴赋七绝诗《游罗田岩》一首。

  明嘉靖版《雩都县志》“罗田岩”词条记载:“昔濂溪先生倅郡行县曾游,题刻诗文(附于后)……周濂溪先生诗:闻有山岩即去寻,亦跻云外入松阴。虽然未是洞中景,也胜人间名利心。” 

  明嘉靖版《赣州府志》“罗田岩”词条记载:濂溪倅郡曾游此,有诗:闻有山岩即去寻,亦跻云外入松阴。虽然未是洞中境,且异人间名利心。 

  两诗有“景”和“境”,“也胜”和“且异”之别。 

  周文英主编的《周敦颐全书》中《周敦颐年谱》(度正撰)所载略有不同:“正月七日,行县至雩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几圣希颜游罗岩,题名,并有诗刻石。沈公者,邑令也,因建溪阁于善山,顶有‘高山仰止’亭。四月壬中朔,英宗登极,以恩迁虞部员外郞,仍判虔州,追赠父爵郞中。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王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 

  《周濂溪先生全集》(上海商务印书馆)卷十《年谱》(度正撰)记载,《爱莲说》创作于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期间:“(嘉祐)八年癸卯,先生时年四十七,在虔行县至雩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几圣希颜,游罗岩。正月七日刻石。四月壬申朔,英宗登极,迁部员外郎,仍通判虔州,追赠父桂岭君爵郎中,五月作爱莲说。” 

  两个“年谱”(实则为一,版本不同而已)中所提到的“正月七日刻”和“题名,并有诗刻石”,指的便是周敦颐的《游罗田岩》诗。 

  在《周敦颐先生全集》《周子全书》《元公周先生濂溪集》等书中,《爱莲说》全文共119个字,文章后有附记:“舂陵周惇实撰,四明沈希颜书,太原王抟篆额,嘉祐八年五月十五日,江东钱拓上石。”这一附记明确印证了度正撰的《年谱》中关于周敦顾发表《爱莲说》的经过,并补充了几位参与其事的当事人的籍贯情况。 

  《年谱》和附记均注明了时间是“嘉祐八年”,正好是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期间。据此,南昌大学教授杨雪聘和郑晓江在《周敦颐在江西若干史迹考》中直接指出:《爱莲说》写于虔州,发表于江西于都县罗田岩。 

  梁绍辉所著《周敦颐评传》中则认为,正是有周、沈、钱三人的正月之游,加上这个附记中同样是这三个人,从附记可以看出,《爱莲说》最初发表的形态是碑刻,而度正撰《年谱》认为周敦颐五月作《爱莲说》,所据正是这个碑刻的附记,并认为《爱莲说》碑当建于今江西于都善山濂溪阁,时嘉祐八年(1063年)五月十五日。 

  四

  文章有附记,且与《年谱》相互印证,自然也就应当以附记为准。至于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他游罗岩时的承诺,还是在雩都现场撰写的稿子?抑或出于别的什么原因,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作为千古名篇,《爱莲说》如果创作于雩都,不得不说的是,那相较于其在虔州的史迹过于单薄。从早期的《赣州府志》《雩都县志》及《罗田岩志》关于罗田岩的记载均未找到《爱莲说》的蛛丝马迹。 

  明代以降,在罗田岩出现了大量与周敦颐相关的诗文,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和周敦颐的罗田岩诗韵诗文,如明代李涞《追和罗田岩周元公韵》、沈璇《罗田岩追和周元公韵》,清代邱懋原《游罗田岩次周元公韵》、董榕《同刘锦堂中戎会巡至罗田岩次元公夫子韵》,等等;一类为登濂溪祠的纪念诗文。如明代邢珣《罗田岩拜濂溪先生祠》、罗汝芳《登罗岩濂溪阁》,清代宋应桂《登濂溪阁》,等等。 

  关于雩都“莲”和“池”的记载,明嘉靖《雩都县志》有“瑞莲堂(县内废)”,“瑞莲池(县西二百步池产异莲,其也双捲釼,春覆钟金铤,谓雩山倒影所致,移之他处则如常种)”。除了瑞莲堂似乎与《爱莲说》勉强有关联,瑞莲池大抵是无关的,要不然周敦颐不会不对这种奇特的现象进行说明。在众多题咏罗田岩的诗歌中,明代欧阳德《谒周元公祠》、李元鼎《罗岩谒周元公祠》《和罗文恭游罗岩》、曾绍侃《谒周元公祠》等诗中提及了“莲池”“池莲”“石莲”等。到了清道光四年(1824年),雩都县令黄浚修葺县衙园圃,并凿池为琢池,并建爱莲亭。 

  赣州在宋代即有爱莲堂。根据《大明一统志》卷五十八“宫室”载:爱莲堂,在(赣州)府治前临方池,宋通守罗愿取周濂溪爱莲之意为名。明嘉靖版《赣州府志》“古迹”记载:通判厅,府偏西,中有爱莲堂、睎濂堂、迎熏堂……俱废。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时任赣州通判为罗愿,此公学问赅博,文章高雅。所作《淳安社坛记》,朱熹自谓不如。且精于博物之学,擅长考证,法秦汉为词章,醇实谨严,高雅精炼,为朱熹、杨万里等人所推崇。罗愿任赣州通判的年份与周敦颐任赣州通判并写下《爱莲说》的年份相距恰好110年,罗愿追慕自己的前任,便在通判署内的方池前建了爱莲堂。

  在罗愿建爱莲堂7年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南康军(治所即今星子县)知军任上,从周敦颐曾孙周直卿处获得《爱莲说》石碑的拓本,将“后圃临池之馆”取名爱莲池,并在旁边刻上《爱莲说》的全文。又立周子祠,刻周敦颐像和《太极图》,还亲撰一篇《爱莲诗》。在朱熹的影响带动下,许多地方纷纷效仿建造濂溪阁、爱莲堂、爱莲池。 

  罗愿作的《爱莲堂上梁文》,详细记述了自己建爱莲堂的初衷,并从字里行间可以读出通判署内的莲花之盛:“……贤哲所临,草木便为可敬……濂溪先生早怀斯道,来佐此州,千古师资,孰与洛中之比,一时宾主,更陪清献之游……通判奉议,相望百载,继守一官,春木之芚,固已不忘于梦。甘棠所说,犹将如见其人。谓此荷华,乃今昌歜,出污濯洁,熏兮含水土之和……抛梁西,看取新花出淤泥,不但爱莲兼爱水,先生到处即濂溪……抛梁上,太极光阴涵万象,卧闻好雨到高簷,新瓦小荷声一样。” 

  到了清代,同治版《赣州府志》有多处关于爱莲堂及爱莲池的记载。如同治版《赣州府志》“官廨”记载:“通判署……通判罗愿慕周元公曾为是官,建爱莲堂,自撰上梁文,前临方池。”“宁都公馆,向为通判署,在试院左……道光二十八年,改建爱莲书院。”“书院”记载:“濂溪书院,在府城……弘治十三年,知府何珖始改建于郁孤台下,立‘光风霁月’亭,凿池种莲……顺治十年……池上置桥,跨桥为亭,额曰‘爱莲’……乾隆八年,拓右偏光孝寺园地,南为太极阁、莲池。”“爱莲书院,在城北督学试院后。原为通判署,有周子莲池遗迹。宋乾道间,通判罗愿构爱莲堂其中。”“名迹”记载:“爱莲堂,在旧府治西通判署内。宋乾道间,通判罗愿构于官舍以希往辙,自制上梁文。”“爱莲池二:一在濂溪书院;一在通判旧署,今爱莲书院内。”“周子《爱莲说》《拙赋》石刻,道光二十二年,巡道陈士枚摹勒濂溪书院讲堂。” 

  五

  在赵抃离开虔州后,周敦颐在知州出缺的情况下,以通判名义主持全州政务。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冬,周敦颐下县巡查。虔州城内发生大火,烧毁民房千余间。周敦颐受此牵连,朝廷派员接替他的职务。好在朝廷中有人了解周敦颐的为人,特别是宰相韩琦与曾公亮极力为他辩护,因此免于革职处理,只是将他移调永州。

  周敦颐离开了,他在赣州为人、为官、追求思想价值的升华,直到今天,依然有着多方面的启示。周敦颐在赣州创作的《太极图说》和《爱莲说》,一个代表着世界观,一个代表着人生观,主题深刻而博大,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历久不衰,乃至被译成英文,在世界流传。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周敦颐在赣州创作《太极图说》与《爱莲说》的二三事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
   第04版:上犹新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时事
   第07版:赣江源
   第08版:八境台
太极悟道 莲花开理
一块“嘉熙砖”证明赣州城在宋代就叫章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