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你有文章他有命

  □李伟明

  瑞金民间有句流传颇广的俚语“你有文章他有命”,细琢磨颇有意思。“文章”是真本事,但它并不是通向成功的必然条件、唯一条件;人家虽然没有“文章”,但因为有“命”,照样成功,甚至混得比你更好。就这么七个字,流露着几许无奈,同时也隐含了几分通达,表明自己对世上之事看得开,想得通,不计较,不争斗,由他去就是了。无独有偶。在赣州城,也曾经有一句俚语“田螺有鼻(方言,指田螺后端尖尖的部位,以前的赣州城里人叫它‘鼻斗子’)人没比”,大意是说人也好事也罢,很多时候实在是没有什么可比性。当然,由于赣州城的新市民成了大多数,这句话,估计只有“老赣州”才听闻过了。 

  自古以来,总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命运”看得太重。民间还有个说法,一个人要成功,靠的是“一命二运三风水”什么的。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有那么多人信,说明很多人还是习惯把自身之外的因素当作成败的主要因素,未免显得消极。

  古人形容一个人的运气好孬,说得最多的大概是这一句:“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这里说的是两个故事,而且都发生在江西。前半句,说的是唐代大才子王勃省亲途中,乘船路过马当(今江西省彭泽县境内),因风阻不能前进。他得知次日重九佳节,当地领导将在滕王阁设宴会搞征文比赛,有心去试试身手混点盘缠,可惜路远时间急,根本赶不上。这时,一位水神前来相助,对他所乘的船一路顺风吹送。第二天,王勃便到达南昌,按时赴会,留下流传千古的名篇《滕王阁序》。后半句,说的是宋代有个穷书生张镐,流落饶州(今江西省鄱阳县)荐福寺,生计无着,而且干什么都失败。荐福寺前有唐初书法大家欧阳询书写的青石碑,即荐福碑。寺僧(一说镇守饶州的范仲淹)便指点张镐去拓碑帖一千份卖作路费。张镐带着纸兴冲冲赶去拓片。不料,刚到寺前,忽然一个响雷将荐福碑击了个粉碎。按这两个民间传说,王勃与张镐,一个是运气要多好就有多好,一个是运气要多差就有多差。人和人之间,真是没法比呀。

  正是因为每个人的机遇千差万别,所以,对于成败之事,要有理智的认识。一个人如果获得了成功,要随时保持清醒头脑,千万不要以为当真是“老子天下第一”,从此谁都不放在眼里,事事摆出“舍我其谁”的姿态。一个人遭遇失败,也不要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心灰意冷,一蹶不振。有些事情,也许真不能怪自己,如果尽了努力的话。“不以成功论英雄”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成功有多种因素,自身努力、贵人相助、机遇光临,等等。如果只看结果,忽视过程,随便下结论,难免偏颇之处。所以,我对于人家的身份、头衔、荣誉什么的,一般不太容易肃然起敬。头衔多、来头大,未必能力一定强。某些教授、专家、这“长”那“长”的,可能是出身好、起点高、平台大的缘故,所以轻轻松松戴上光环。但若论业务上的真实本事,还是要看成果,看实绩。金庸的武侠小说里便经常冒出一些身份低微的高手,比如少林寺没有名号的扫地僧,以及最底层的挑水僧觉远,真才实学都是“天花板”一样的存在。少林寺面对强敌,那些拥有“高级职称”的高管们都束手无策,关键时刻,竟然要他们这种小人物出头扭转乾坤。还有一些身份显赫名头甚大的人物,却华而不实徒有其名,比如慕容复。金庸这样写意在何为?读者不妨见仁见智。至少,我在身边是真真切切遇到过几个“慕容复”般的声名颇响的人物。 

  不可预测的机遇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但这终究是小概率的偶然事件。像王勃与张镐这种极端,毕竟少之又少,不可当作常态来看。我们承认机遇的力量,但不可因此守株待兔,以逸待劳,静候机遇送上门来;更不可因此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白白浪费大好年华。人间正道是沧桑,不管什么时候,还是要把自身努力摆在第一位。机遇来不来,我们决定不了。但一个人是否愿意努力,就是自己可以决定的,把握在自己手上的。奋斗与“躺平”,结果定然不一样。努力未必使我们跑在最前,但一定不会让我们落在最后。而放弃努力,要是没有机遇,那就注定要成为垫底的那一个了。

  人家有“命”,和自己努力做好“文章”并不冲突。“文章”是可以触摸的,“命”是无以捕捉的。“文章”可以让自己保底,好歹有个支撑。“命”却来无影去无踪,让你一点底也没有。一个人对待生活、对待事业,最重要的还是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文章”,不为人家的“命”而乱了自己的心,这才是真正的睿智之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崇义县蓝天盲人按摩中心创始人钟才平的爱心故事
~~~——记赣州市文明家庭苏有华、何湘莲家庭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周末
   第04版:时事
你有文章他有命
用爱点亮希望之灯
公益路上播撒阳光